文章解析

yùn
yáo
mín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1
jūn
wén
gōng
shī
guò
bàn
wén
sháo
ěr
sān
yuè
wàng
wèi
tàn
shī
péng
děng
pái
wán
wén
nán
fēng
xián
tóng
diào
guǎng
广
líng
sǎn
míng
jiǔ
tiān
shàng
kěn
zuò
jiā
bàn
cháo
dàn
ài
pǐn
zǎo
yuè
dàn
guān
xián
xiāng
cóng
gòng
bēi
àn
mén
jìng
niǎo
què
huā
shēn
fēng
dié
luàn
méng
jiā
mào
zhāi
jiè
shì
jìn
guàn
wèn
xīn
gèng
xiǎo
fǎn
huǎn
jūn
cái
yòng
duō
xuǎn
gōng
shǐ
guàn
cōng
míng
huí
zhào
shèng
guǒ
fēi
nuò
xiāng
huì
shì
zhì
shī
xiǔ
tàn
lái
dào
rén
fēi
tíng
guǎn
cháo
dōng
hán
chūn
nuǎn
biǎo
zhī
yào
yán
yǒu
xún
càn

译文

你听闻苏公的诗作,急切诵读间已领悟大半深意。就像孔子聆听《韶乐》那般沉醉,三月不知肉味般叹服不已。我的诗怎能与他比肩,不过是辞藻华丽的游戏之作。既未得南风雅乐的神韵,也难寻《广陵散》般的知音共鸣。仙鹤在九天高鸣,怎肯与家鸡为伴。晁子你却偏爱我的文字,私下里对我多加品评赞誉。为官闲暇时我们乐于相伴,案头摆着梨栗果品举杯畅谈。门庭寂静,鸟雀自在嬉戏,花丛深处,蜂蝶纷乱翻飞。忽然蒙你以礼相待,斋戒沐浴后郑重请教。你问的问题宏大,心思却格外细密,意图急切,言辞反而和缓。你才学广博以致用,如舞者选弓、箭无虚发般周全。你聪慧且能自省,战胜自我并非懦弱之举。我就像学画之人,只能在素纸上用朽炭勾勒草稿。古来悟道的先贤,并非只在大庭广馆中求道。晁子你已不再困惑,便如冬寒过后自有春暖。从言辞之外的表象即可领悟良言的深意,择友如得荀粲般贤明。

逐句剖析

"君闻苏公诗":你听闻苏公的诗作,

# 闻:影元本、山谷集作开。

"疾读思过半":急切诵读间已领悟大半深意。

"譬如闻韶耳":就像孔子聆听《韶乐》那般沉醉,

"三月忘味叹":三月不知肉味般叹服不已。

"我诗岂其朋":我的诗怎能与他比肩,

"组丽等俳玩":不过是辞藻华丽的游戏之作。

"不闻南风弦":既未得南风雅乐的神韵,

"同调广陵散":也难寻《广陵散》般的知音共鸣。

"鹤鸣九天上":仙鹤在九天高鸣,

"肯作家鸡伴":怎肯与家鸡为伴。

"晁子但爱我":晁子你却偏爱我的文字,

"品藻私月旦":私下里对我多加品评赞誉。

"官闲乐相从":为官闲暇时我们乐于相伴,

"梨栗供杯案":案头摆着梨栗果品举杯畅谈。

"门静鸟雀嬉":门庭寂静,鸟雀自在嬉戏,

"花深蜂蝶乱":花丛深处,蜂蝶纷乱翻飞。

"忽蒙加礼貌":忽然蒙你以礼相待,

"斋戒事搢盥":斋戒沐浴后郑重请教。

"问大心更小":你问的问题宏大,心思却格外细密,

"意督词反缓":意图急切,言辞反而和缓。

"君材于用多":你才学广博以致用,

"舞选弓矢贯":如舞者选弓、箭无虚发般周全。

"聪明回自照":你聪慧且能自省,

"胜己果非懦":战胜自我并非懦弱之举。

"我如相绘事":我就像学画之人,

"素质施朽炭":只能在素纸上用朽炭勾勒草稿。

"古来得道人":古来悟道的先贤,

"非独大庭馆":并非只在大庭广馆中求道。

"晁子已不疑":晁子你已不再困惑,

"冬寒春自暖":便如冬寒过后自有春暖。

"系表知药言":从言辞之外的表象即可领悟良言的深意,

"择友得荀粲":择友如得荀粲般贤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次韵答尧民》是黄庭坚酬答友人的一首五言诗,以诗文唱和与日常交游为线索,尽显真挚情谊与人生哲思。开篇借晁子对苏轼诗歌的痴迷,以“闻韶忘味”典故凸显苏诗魅力,同时展现晁子才思;诗人自谦诗艺难及苏公,仅属辞藻雕琢。“鹤鸣九天”喻志向高远,感恩晁子赏识;“鸟雀嬉”“蜂蝶乱”描绘相聚之乐。诗人盛赞晁子才华出众、善于自省,又以绘画自比,道出求道不必拘于场所的道理。结尾祝福友人豁然开朗,珍惜彼此相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君闻苏公诗,疾读思过半。譬如闻韶耳,三月忘味叹。”诗的开篇,诗人听闻对方读到苏轼的诗作,那种急切阅读的状态,让人仿佛看到了读者被苏诗深深吸引的模样。这里将读苏诗的感受比作听闻《韶》乐,借用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极言苏诗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如同美妙至极的音乐,能让人沉浸其中,达到忘我的境界。从这几句,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苏轼诗歌在当时的影响力,也能体会到黄庭坚对苏轼才华的高度推崇。这种推崇并非泛泛而谈,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对诗歌的喜爱之情具象化,让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份震撼。​“我诗岂其朋,组丽等俳玩。不闻南风弦,同调广陵散。”黄庭坚在此处笔锋一转,开始自我剖析。他认为自己的诗无法与苏轼的诗相提并论,自己的诗不过是注重辞藻的华丽,如同俳优的表演,仅供娱乐。这里的“组丽等俳玩”是诗人极为谦逊的说法,实际上黄庭坚的诗在北宋诗坛有着独特的地位和风格。接着,他又用“不闻南风弦,同调广陵散”来进一步强调与苏轼的差距。“南风弦”代表着高尚、和谐的音乐,寓意着美好的诗歌境界,而“广陵散”则是绝世之音,此处诗人觉得自己的诗既没有“南风弦”那般的和谐美好,也无法与苏轼诗的高妙如同《广陵散》一样相媲美。这种对比,一方面展现了诗人的谦逊,另一方面也从侧面烘托出苏轼诗歌的超凡脱俗。​“鹤鸣九天上,肯作家鸡伴。”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苏轼比作在九天上鸣叫的仙鹤,高高在上,超凡脱俗;而将自己或其他普通诗人比作家鸡。仙鹤翱翔天际,鸣声嘹亮,其境界与家鸡在地上的平凡截然不同。苏轼的诗歌才华和文学地位,就如同那高飞的仙鹤,令人仰望,他自然不会与普通诗人为伍。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苏轼在黄庭坚心中的崇高地位,同时也暗示了苏轼诗歌风格的独特与高远,与世俗的诗歌有着云泥之别。​“晁子但爱我,品藻私月旦。官闲乐相从,梨栗供杯案。门静鸟雀嬉,花深蜂蝶乱。”​这里提到了晁子(晁尧民)对自己的喜爱,晁子如同主持“月旦评”的许劭一样,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这表明晁子与诗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并且晁子对诗人的作品十分关注。接着,诗人描绘了与晁子在官闲之时的惬意生活。他们相伴在一起,桌上摆着梨栗等果品,享受着悠闲的时光。所处之地门庭安静,鸟雀自在地嬉戏,花丛深处蜂蝶纷飞,一片生机勃勃又宁静祥和的景象。这几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与晁子之间的友情,也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闲适、愉悦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他们生活的悠然自得。​“忽蒙加礼貌,斋戒事搢盥。问大心更小,意督词反缓。”诗人突然受到晁子非常礼貌的对待,晁子甚至斋戒、整衣洗手,以示对诗人及其创作的尊重。在这种郑重的氛围下,诗人在创作时心境却变得更加谨慎。当被问到宏大的主题时,诗人内心反而更加小心,思绪似乎受到了某种督促,但笔下的言辞却显得舒缓。这几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面对友人的尊重时,创作状态的微妙变化,体现了诗人对创作的认真态度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这种创作心境的描写,也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内心世界。​“君材于用多,舞选弓矢贯。聪明回自照,胜己果非懦。”黄庭坚毫不吝啬地夸赞晁子才华横溢,如同能在舞场上灵活自如,又能箭无虚发一般,在各个方面都能发挥出色。同时,他还赞扬晁子能够自我反思,这种自我认知和超越自我的勇气并非懦弱的表现,而是真正的强者所为。在夸赞晁子的过程中,诗人也可能在暗自对比自己,表达了对晁子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自身不足的清醒认识,以及对像晁子这样优秀之人的学习态度。​“我如相绘事,素质施朽炭。古来得道人,非独大庭馆。”诗人将自己比作绘画之人,只是在朴素的底子上用普通的笔墨进行描绘,暗示自己的创作并非有着极高的天赋和华丽的技巧。随后,他又提到自古以来那些领悟大道的人,并非只在华丽的大庭馆舍中才能成就。这里诗人以绘画为喻,进一步强调自己的平凡,同时通过对“得道人”的思考,传达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即无论自身条件如何,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有可能追求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和创作成就。​“晁子已不疑,冬寒春自暖。系表知药言,择友得荀粲。”最后,诗人再次强调与晁子之间坚定的友情,晁子对自己的理解和信任从未动摇,就像冬天虽寒,但因为有了这份友情,春天自然会带来温暖。这里“冬寒春自暖”既是对友情力量的形象比喻,也表达了诗人内心因为这份友情而产生的温暖感受。诗人深知晁子对自己的劝诫如同良药,是珍贵的话语,也庆幸自己能像荀粲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样,得到晁子这样的好友。这几句诗以一种温馨的方式结尾,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让整首诗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读方言》

下一篇:宋·黄庭坚《戏咏猩猩毛笔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