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万里之仙骥":(仙鹤)像万里奔驰的神骏,
"羾九关而天翱":冲破九天关隘在高空翱翔。
"亦倦飞而归止":也会因倦飞而归巢栖息,
"矧人生之嗟劳":何况人生的奔波辛劳(更令人慨叹)。
"饥食北山之薇蕨":饿了就采食北山的薇蕨,
"寒缉江南之落毛":冷了就收集江南的禽羽御寒。
"安能作河中之桴木":怎能做河水中随波逐流的木筏,
"宁为篱落之系匏":宁愿做篱笆边系着的葫芦(坚守本真)。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杂言诗,也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仙鹤先翱翔九天的雄姿,后倦飞归止的情态,及以薇蕨为食、缉落毛御寒的生活。表达了对人生劳顿的感慨,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坚守本心、不随波逐流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伟万里之仙骥,羾九关而天翱”句以“万里”“九关”的空间意象,塑造仙鹤冲破束缚、翱翔九天的雄姿,象征对高远理想的追求;“亦倦飞而归止,矧人生之嗟劳”句以“归”的动作意象,转向收敛与沉静,暗合人生从进取到倦怠的心境转变。这种意象组合既绘出仙鹤的形与神,更托出诗人从追慕理想、感慨劳顿到向往归隐。虚实相生:“羾九关而天翱”句中“九关”既实指天门九重,又隐喻仕途险阻;“寒缉江南之落毛”句中“落毛”既可实指鹤羽,又暗含“风尘仆仆”之意。虚实相济,让物象与心境浑然一体。反问:“安能作河中之桴木”句诗人以“安能”(怎能)反问,并非疑问,而是明确否定,反问比直接陈述更有力量,强化了坚守本心的精神追求。用典:“宁为篱落之系匏”中的“系匏”运用了引用典故的手法,典出《论语・阳货》。《论语・阳货》中记载,“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运用这一典故,以“系匏”自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做篱笆旁被系挂的匏瓜,也就是甘愿过隐居生活,也不愿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情感。承上启下:“亦倦飞而归止”中,承接了前文“倦”的合理性,而“归止”则是“亦”所引出的具体选择,这种承上启下,本质是通过“语义呼应”实现“结构勾连”,通过“同类关联”实现“情感递进”,让句子自然衔接。
3. 分段赏析
“伟万里之仙骥,羾九关而天翱。”此句以“仙骥”喻鹤,开篇便赋予其非凡气度。“万里”言空间之阔,“九关”(传说中天门的九重关卡)点出其翱翔之高,“天翱”尽显自由不羁之态。寥寥十字,既绘出鹤冲破束缚、直上云霄的雄姿,亦暗喻诗人早年胸怀壮志、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藏着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亦倦飞而归止,矧人生之嗟劳。”笔锋陡转,从鹤的“天翱”转入“倦飞”。仙鹤纵有凌云之力,终有倦怠归巢之时;“矧”(何况)字由鹤及人,点出人生奔波劳顿更甚,道尽对宦海沉浮、世事无常的疲惫感。此句以鹤之倦写人之劳,将自然意象与人生感慨无缝衔接,暗含对过往进取心态的反思。“饥食北山之薇蕨,寒缉江南之落毛。”转向鹤的归隐生活,饿了采食北山的薇蕨(隐士常用的野菜),冷了拾取江南的禽羽御寒。“北山”“江南”勾勒出远离尘嚣的清幽之境,“薇蕨”“落毛”则显简朴自足。这既是对画中鹤栖息状态的写实,更是诗人对淡泊归隐生活的向往,藏着对功名利禄的疏离。“安能作河中之桴木,宁为篱落之系匏。”以强烈的选择句式收尾,“安能”(怎能)斥责随波逐流的“河中之桴木”(漂浮无依的木筏),“宁为”(宁愿做)坚守本真的“篱落之系匏”(系在篱边的葫芦,虽静止却有根基)。此句以物明志,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拒绝同流合污、坚守人格独立的信念。
上一篇:宋·黄庭坚《和外舅夙兴三首其一》
下一篇:宋·黄庭坚《观化十五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