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zhāng
gōng
dòng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1
dòng
shēn
chén
bái
zhòu
jiān
yān
xiá
chū
jué
chén
huán
luò
hóng
mǎn
huā
chū
xiē
niǎo
shēng
chūn
xián
dān
zào
tái
huāng
xiān
yuǎn
sōng
tán
yuè
lěng
fēi
huán
lái
chóng
dēng
tiào
xuē
shī
xìng
qiān

译文

古老的洞窟深邃幽暗,即便在白昼也显得阴沉昏暗,雾霞光时隐时现,隔绝了俗世凡尘的喧嚣。飘落的花瓣铺满地面,花朵刚刚停止绽放,偶尔传来一声鸟鸣,更显春日的悠然闲适。炼丹的炉灶长满青苔,仙人早已远去久远,松林环绕的祭坛浸着寒月,白鹤在夜色中往返盘旋。我多次想要重新登临眺望,在峭壁上挥毫题诗的兴致从未消减。

逐句剖析

"古洞深沉白昼间":古老的洞窟深邃幽暗,即便在白昼也显得阴沉昏暗,

"烟霞出没绝尘寰":雾霞光时隐时现,隔绝了俗世凡尘的喧嚣。

"落红满地花初歇":飘落的花瓣铺满地面,花朵刚刚停止绽放,

"啼鸟一声春自闲":偶尔传来一声鸟鸣,更显春日的悠然闲适。

"丹灶苔荒仙去远":炼丹的炉灶长满青苔,仙人早已远去久远,

"松坛月冷鹤飞还":松林环绕的祭坛浸着寒月,白鹤在夜色中往返盘旋。

"我来几欲重登眺":我多次想要重新登临眺望,

"削壁题诗兴不悭":在峭壁上挥毫题诗的兴致从未消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游张公洞》是北宋黄庭坚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见于《荆溪外纪》卷七。诗中选取“古洞”“烟霞”“丹灶”“松坛”等意象,既刻画了张公洞幽深超逸的自然景致,也展现了其间留存的历史人文遗迹。首联勾勒出洞窟在白日里的深沉静穆,凸显其独特的时空感;颔联“落红满地”“啼鸟一声”的春日闲趣,与颈联“苔荒仙去”“月冷鹤还”所呈现的仙踪缥缈,形成鲜明的意境对比。尾联“削壁题诗”之举,既是对山水胜景的审美回应,也暗藏诗人传承杜甫创作传统的自觉。此作集中体现了黄庭坚“点铁成金”的诗学主张,其炼字精准、对仗严整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黄庭坚(1045-1105)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其诗歌创作向来重视字句的锤炼与意境的重塑。张公洞位于江苏宜兴,相传是道教仙人张果老的修行之地,而这首诗的创作,与北宋文人对仙隐文化的普遍向往密切相关。治平四年(1067年)考中进士后,黄庭坚在为官游历的途中探访各处名胜,并以诗歌记录自己对山水景致的所思所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纪游诗。通过描绘张公洞的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遗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仙人难觅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诗中“古洞”“烟霞”“丹灶”“松坛”等核心意象,以张公洞的自然景观为骨架,以道教仙隐文化为灵魂,形成虚实交织的组合。“古洞”“烟霞”是眼前实景,勾勒出洞窟幽深、云雾缭绕的清幽之境;“丹灶”“松坛”则是历史遗迹的想象再现,暗合张果老修行的传说,将自然山水与仙隐典故融为一体,既展现了洞窟的物理空间,又赋予其“仙气氤氲”的精神内涵,使意象群兼具地理实感与文化虚灵。多感官描写:“落红满地花初歇,啼鸟一声春自闲”视觉是“落红满地”绘春日落花缤纷之景,“苔荒”“削壁”写岩壁苍苔、石壁嶙峋之态,“烟霞”则以色彩晕染洞窟的朦胧感;听觉是“啼鸟一声”以鸟鸣的清亮打破洞窟的静穆,与“古洞”的幽深形成声寂对比,用听觉的“动”反衬环境的“静”,强化了洞窟的空灵氛围。用典:“松坛月冷鹤飞还”一句巧用《搜神后记》中“丁令威化鹤”的典故。该典故原意是,丁令威本为辽东人,在灵虚山学道成仙后,化身为鹤飞回故乡,停在城门华表柱上,后常用来象征仙人的踪迹、超凡脱俗的境遇,或是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且因典故与修仙得道相关,自带浓厚的道教文化色彩。作者在诗中写张公洞的场景,“松坛”、“月冷”营造出清幽冷寂的道教氛围,“鹤飞还”使用丁令威化鹤典故,以“鹤”这一意象,呼应张公洞可能关联的道教传说,契合诗歌的道教主题。

3. 分段赏析

首联“古洞深沉白昼间,烟霞出没绝尘寰”:描绘了张公洞的深邃,即使在白昼,洞内也显得幽深莫测。“烟霞出没”则写出了洞内烟雾云霞缥缈的景象,仿佛超脱尘世,给人一种神秘、空灵之感,营造出一种远离人间烟火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清幽、静谧的基调。颔联“落红满地花初歇,啼鸟一声春自闲”:从洞内景象转到洞外春景。满地落红,说明花儿刚刚凋谢,描绘出一种暮春的景象,带有一丝凄美。而一声啼鸟,更显春日的闲适宁静,以动衬静,让读者感受到春日里大自然的悠然自得,也体现出作者在这美景中的闲适心境。颈联“丹灶苔荒仙去远,松坛月冷鹤飞还”:运用了典故和想象。“丹灶苔荒”暗示曾经在此炼丹修仙的人早已离去,只留下长满青苔的丹灶,岁月变迁,人事已非。“松坛月冷”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而“鹤飞还”则给人一种空灵、超脱之感,仿佛仙鹤是从仙境飞回,进一步强化了洞中曾经有仙人居住的神秘色彩,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仙人难觅的感慨。尾联“我来几欲重登眺,削壁题诗兴不悭”:直抒胸臆,表明作者来到这里后,多次想要登高远眺,并且有很强的兴致在削壁上题诗。这体现了作者对张公洞景色的喜爱,以及他对自然之美和艺术创作的热情,展现出作者对美的追求和不吝于表达自己情感的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枯骨颂》

下一篇:宋·黄庭坚《再次韵奉答子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