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ū
bēi
hòu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1
chūn
fēng
chuī
chuán
zhù
shàng
zhōng
xīng
bēi
píng
shēng
bàn
shì
kàn
běn
suō
shí
bìn
chéng
míng
huáng
zuò
bāo
sāng
diān
dǎo
hǎi
yóu
ér
jiǔ
miào
shǒu
shèng
西
wàn
guān
zuò
jūn
jiān
guó
tài
shì
nǎi
wéi
shì
yǒu
zhì
nán
tiān
xìng
ěr
shàng
huáng
huán
jīng
shī
nèi
jiān
zhāng
hòu
fǒu
wài
jiān
zhǐ
huī
nán
nèi
liáng
gǒu
huó
gāo
jiāng
jūn
shì
yóu
wēi
chén
jié
chūn
qiū
èr
sān
chén
juān
zài
bài
shī
ān
zhī
zhōng
chén
tòng
zhì
shì
shàng
dàn
shǎng
qióng
tóng
lái
sēng
liù
bèi
yǒu
wén
shì
xiāng
zhuī
suí
duàn
cāng
xiǎn
duì
jiǔ
dòng
wèi
qián
cháo
bēi

译文

春风把我的船吹到了浯溪岸边,我拄着拐杖上山,细细地读着崖上刻的《中兴碑》。我一生中有半世都只见到这碑的拓本,今天终于能亲手抚摸着石刻,可怜我双鬓已雪白如丝。唐明皇没有安定国家的深谋远虑,任由着安禄山,把天下搅得一塌糊涂,无法收拾。宗庙宫廷都沦陷敌手,明皇凄凉地逃往川西,百官们犹如乌鹊选择良木,纷纷投降伪朝,低声下气。统率军队,守护国家,这是太子的本分,肃宗匆匆地登上皇帝的宝座,难道不显得过分心急。平定祸乱本来是很困难的事,能够取得胜利,真是徼天之幸,太上皇终于能跼蹐不安地返回了京师。从此后他失去了自由,在宫中要看张后的脸色行事吗,在宫外又要听从李辅国的颐指气使。他在南内偷安苟活,高力士去后,事势便更加危急。臣子元结在舂陵上书献策,臣子杜甫在四川,见到杜鹃再次下拜和泪作诗。可怜世人有谁知道忠臣刻骨的悲痛,只是争相欣赏诗文中优美的文词。一起看碑的有六七个和尚,还有文人墨客相随。我站在断崖边青苔上,一阵暴雨打来,仿佛要洗去前朝无尽的悲思。

逐句剖析

"春风吹船著浯溪":春风把我的船吹到了浯溪岸边,

# 浯溪:在今湖南祁阳县西南五里。

"扶藜上读中兴碑":我拄着拐杖上山,细细地读着崖上刻的《中兴碑》。

# 藜:藜杖。

"平生半世看墨本":我一生中有半世都只见到这碑的拓本,

# 墨本:拓本。

"摩挲石刻鬓成丝":今天终于能亲手抚摸着石刻,可怜我双鬓已雪白如丝。

# 摩挲:抚摸。

"明皇不作苞桑计":唐明皇没有安定国家的深谋远虑,

# 明皇不作苞桑计:“明皇”二句,包桑,语出《易·否》:“其亡其亡,系于包桑。”意为怕失去,就把东西牢牢系在桑树干上。这二句说明皇(玄宗)不考虑安邦定国的计划,结果国家被安禄山搞得几乎颠覆。唐明皇晚年昏庸,重用奸臣杨国忠等,又把军事大权交给胡人安禄山,终酿成安史之乱,明皇仓皇入蜀,路上发生马嵬兵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被缢死。苞桑,亦作“包桑”,根深蒂固的桑树。《易经·否》:“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苞桑计:比喻牢靠的治国方略。

"颠倒四海由禄儿":任由着安禄山,把天下搅得一塌糊涂,无法收拾。

# 禄儿:即安禄山,时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是杨贵妃的干儿子。

"九庙不守乘舆西":宗庙宫廷都沦陷敌手,明皇凄凉地逃往川西,

# 九庙:指太庙,古天子庙九室。此代指京城。

"万官已作乌择栖":百官们犹如乌鹊选择良木,纷纷投降伪朝,低声下气。

# 乌择栖:指朝臣们另找靠山。一说指宰相陈希烈等投降安禄山,一说指部分官员追随太子李亨到灵武。乌一作鸟。

"抚军监国太子事":统率军队,守护国家,这是太子的本分,

# 抚军监国太子事:“抚军”二句:指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攻陷长安,翌年,太子李亨在灵武自立,尊玄宗为上皇天帝。抚军监国,统率军队,守卫国家。语出《左传》:“太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

"何乃趣取大物为":肃宗匆匆地登上皇帝的宝座,难道不显得过分心急。

# 大物:国家。,趣:急忙。

"事有至难天幸耳":平定祸乱本来是很困难的事,能够取得胜利,真是徼天之幸,

"上皇跼蹐还京师":太上皇终于能跼蹐不安地返回了京师。

# 跼蹐:一作蹰蹐。

"内间张后色可否":从此后他失去了自由,在宫中要看张后的脸色行事吗,

# 张后:肃宗皇后张良娣,与李辅国勾结,干预朝政,牵制玄宗。后被废。

"外间李父颐指挥":在宫外又要听从李辅国的颐指气使。

# 颐指挥:用脸部表情来示意指挥。,李父:李辅国。肃宗以李辅国为殿中监兼太仆卿,判元帅府行军司马。李专权揽政,连宰相李揆也执弟子礼,称“五父”。他屡进谗言,迫害玄宗。

"南内凄凉几苟活":他在南内偷安苟活,

# 南内:玄宗自蜀回,住南内兴庆宫,后迁西内软禁。

"高将军去事尤危":高力士去后,事势便更加危急。

# 高将军:高力士。他是玄宗心腹,曾封骠骑大将军。后遭李辅国诬陷,流放巫州。

"臣结春秋二三策":臣子元结在舂陵上书献策,

# 臣结:指元结。元结曾任道州刺史,多次上表言事,并作有《舂陵行》诗,反映民间疾苦。此句一作“臣结春秋二三策”,说元结所作《中兴颂》中含《春秋》笔法,寓有褒贬。

"臣甫杜鹃再拜诗":臣子杜甫在四川,见到杜鹃再次下拜和泪作诗。

# 臣甫:杜甫。杜甫《杜鹃行》曾以杜鹃比玄宗失位。他的《杜鹃诗》又有“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句。

"安知忠臣痛至骨":可怜世人有谁知道忠臣刻骨的悲痛,

"世上但赏琼琚词":只是争相欣赏诗文中优美的文词。

# 琼琚:华美的佩玉。此指文辞华丽。

"同来野僧六七辈":一起看碑的有六七个和尚,

# 同来野僧六七辈:据《山谷先生年谱》,这次同游的有进士陶豫、李格,僧伯新、道遵等人。

"亦有文士相追随":还有文人墨客相随。

"断崖苍藓对立久":我站在断崖边青苔上,

"冻雨为洗前朝悲":一阵暴雨打来,仿佛要洗去前朝无尽的悲思。

# 冻雨:暴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书摩崖碑后》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感慨唐玄宗治国无方,致使祖庙被毁,仓皇西逃,群臣如鸟兽般溃散;批评太子继位后,任由后妃宦官结党弄权,令唐玄宗陷入苟延残喘的境地。诗人对元结、杜甫忠心为国却未获世人充分理解表达了深切悲哀。全诗结构严谨,条理分明,叙述与议论交织,借古抒怀,音调高昂又蕴含沉郁顿挫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黄庭坚创作这首诗是在崇宁三年(1104年)。在前一年,他遭到“幸灾谤国”的指控,从鄂州(治所位于今湖北武昌)被贬至宜州(治所位于今广西宜山)。崇宁三年的春天,黄庭坚路过祁县,乘船游览浯溪,亲眼看到了《中兴颂》的石刻,于是写下了这篇广为人知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全诗描述了唐玄宗回京后的凄凉处境,以及元结、杜甫虽忠心进谏却未被世人理解的遭遇,借古抒怀,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抒发了诗人对忠臣不被理解的同情,以及对国家兴衰的深沉感慨,体现出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生的无奈。

2. 写作手法

借古抒情:“明皇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禄儿”与“九庙不守乘舆西,万官已作鸟择栖”形成强烈对比。前者谴责唐玄宗失策导致安史之乱,后者讽刺群臣如鸟兽散的丑态。暗指当朝权臣误国,百姓流离失所。

3. 分段赏析

诗以叙事口吻展开,自然地引入主题。诗人说自己来到浯溪,拄着拐杖登上山,细细品读《中兴碑》。回想生平见过许多此碑的拓本,如今终于见到原碑,却已头发花白。这四句是开篇,也是第一段,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味深长。前两句直接描写见到石碑的情景;后两句则借见碑抒发感慨,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因为诗人平生看过诸多碑的墨本,对碑文内容必然十分熟悉,对原碑也满怀向往,渴望亲眼得见。如今得偿所愿,本应欢喜,可诗人却感慨自己年岁已高才见到原碑,流露出遗憾相见太晚的情绪。黄庭坚身为著名书法家,对《中兴颂》颇有研究,且前文已表明“半世看墨本”,所以下文不再着重描写石碑,既不提及石碑历经风雨侵蚀的沧桑痕迹,也不评价颜真卿字体如何刚劲有力,而是用十六句诗,倾吐由碑文内容引发的怀古情思与感慨。《中兴碑》记载的是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收拾残局使唐朝中兴之事,所以诗歌以唐明皇为核心展开。前四句讲述安史之乱的起因是唐明皇治理失当,宠信安禄山,最终引发国家变乱,自己逃往西蜀,大臣们纷纷投靠新主。接下来的四句描述唐肃宗收复失地之事,说他匆忙登基,侥幸战胜叛军,唐明皇成为太上皇,局促地回到京城。再接着的四句,刻画唐明皇在南内的凄惨生活,对内受张后欺凌,对外遭李辅国颐指气使,日子艰难无比,自高力士被驱逐后,处境愈发困窘。最后四句,赞扬元结、杜甫等臣子忠君爱国,然而世人却未能理解他们的忠心,只欣赏他们优美的文辞。这十六句诗,是全诗的主体部分,详尽叙述了玄宗、肃宗两朝的历史事件。从所选取的史实以及给出的评论能够看出,黄庭坚既批判唐明皇荒淫无道致使国家沦陷,又对他晚年的不幸遭遇抱有同情。对于唐肃宗,黄庭坚以“何乃趣取大物为”一句进行严厉批判,指责他急于夺取皇位,超越本分;又列举元结的文章和杜甫的诗歌,表明当时社会并不安定,百姓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认为肃宗也并非贤明君主。言外之意,黄庭坚对“中兴”这一说法持否定态度。黄庭坚对唐肃宗的看法,在当时及后世都引发诸多争议。元代刘壎在《隐居通议》中称赞这一观点精妙,认为全诗“精深有议论,严整有格律”。宋代范成大在《骖鸾录》中批评此诗“不复问歌颂中兴,但以诋骂肃宗为谈柄”,致使后来不少人受其影响步入歧途。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也觉得诗中的议论并不恰当。“同来野僧六七辈”至结尾的四句是诗歌的最后一段,也是煞尾部分。这段采用古代游记的写作手法,在结尾交代同游之人,在风格上与首段相互呼应。诗歌收束得较为平稳,诗人说自己与同行者一同赏碑,在断崖前经受风雨侵袭,心中思念着唐朝那段不堪回首的悲惨历史。“前朝悲”三个字,总结了前文大量怀古的内容。当时,宋徽宗重用蔡京等奸臣,民间怨声载道,国家局势日益混乱,北方金人又虎视眈眈。诗人敏锐察觉到宋徽宗正重蹈唐明皇的覆辙,这“前朝悲”极有可能演变为“今朝悲”。所以,诗歌的最后一段看似在写景叙事,实则让人感受到其中弥漫的悲凉气息。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是黄庭坚晚年创作的作品。此时,诗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已达炉火纯青之境。整首诗摒弃华丽辞藻,呈现出自然质朴的风格。其结构严谨周密,章法清晰分明,将叙事与议论巧妙融合,全面概括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事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山谷浯溪碑诗有史法,古今诗人不至此也。”称赞诗叙事简捷,又带有史论的性质,识见与叙事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宋曾季狸《艇斋诗话》

# “杰句伟论,殆为绝唱,后来难复措词矣。”意思与曾季狸一样。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可谓入子美之室”,由于本诗笔调雄健,音节高畅,给予很高的褒奖。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奉和文潜赠无咎篇末多见及以既见君子云胡不》

下一篇:宋·黄庭坚《韩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