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歊台上青青麦":凌歊台上长满青翠的麦苗。
# 凌歊台:又作陵歊台,位于安徽省当涂县城关镇(姑孰),在黄山塔南。相传南朝宋武帝刘裕所建,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筑避暑离宫于其上。
"姑熟堂前余翰墨":姑孰堂前只残留往昔的诗文墨迹。
# 翰墨:义同“笔墨”,指文辞。,姑熟堂:当涂地名。姑孰:当涂古名。姑孰溪流贯其中,姑孰堂凌驾溪上。
"暂分一印管江山":暂且执掌一方官印管理这山水,
# 管江山:“吏隐”的代称,把做官作为隐居的一种手段,不以公务为念,优游江湖,怡情山林,亦官亦隐。
"稍为诸公分皂白":略为百姓分辨是非黑白。
# 皂白:黑白,比喻是非。
"江山依旧云空碧":山水依旧,唯见碧空浮云。
"昨日主人今日客":昨日还是此地主人,今日已成过客。
"谁分宾主强惺惺":何必刻意区分宾主,勉强装出清醒模样,
# 惺惺:此处意谓清醒、明白。
"问取矶头新妇石":不如去问那江边矗立的新妇石。
# 新妇石:即望夫山。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木兰花令·当涂解印后一日,郡中置酒,呈郭功甫》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主要抒发了作者对“初九到任,十七日罢官,总共仅任职九天”这一经历的感慨。通过运用否定之否定的手法,并结合对比的方式,作者表达了自己超然豁达的士人情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下片的开头两句“江山依旧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概括了九日罢官的戏剧性变化,与上文形成鲜明对照,令人感慨万千,大有物是人非之感。其中“江山”承接上文而来,山川形胜依旧,碧空浮云悠悠,却因一个“空”字而平添几分惆怅——昨日还是主人,今日竟成过客!原本要“管江山”、“分皂白”的主人,转瞬间沦为“诸公”座上的宾客!这一句集中展现了政治生活的荒诞与无常。通过当句对的形式,一句之中便形成了今昔、主客的强烈对比,语气干脆利落,突出了变故的猝不及防。其中蕴含着感叹、不平、讥讽与自嘲,情感丰富而耐人寻味。
3. 分段赏析
该词从当涂的名胜古迹落笔,开篇两句勾勒了当涂的山川风物。以“青青麦”三字点缀,引发读者对“黍离麦秀”的悠悠联想。《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殷商旧臣箕子朝周时路过故都废墟,见宫室荒芜、禾黍丛生,感伤之余作《麦秀》之诗,诗云:“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而“青青麦”又暗引《庄子·外物》所提及的逸诗:“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昔日高台离宫,如今麦苗青青,尽显世事变迁的无尽情思。姑孰本为当涂县古称,姑孰溪穿城而过,姑孰堂临溪而建,山水相映成趣。所谓“余翰墨”,实则感叹前人已逝,唯有佳篇名章流传至今。这两句寄寓了山谷在宦海沉浮中的无限感慨:无论是一代帝王的雄图霸业,还是文人骚客的风流倜傥,皆成历史烟云,唯有文章翰墨与江山共存,历久弥新。接下来两句提到任职太平州之事。历经迁谪动荡与忧患余生,作者对仕途已看淡许多,仅以“管江山”“分皂白”轻描淡写,再辅以“暂”与“稍”二字,更凸显其淡然超脱的心态。下片开头两句概括了九日罢官的戏剧性变化,与前文形成鲜明对照,大有物是人非之感。“江山”承上启下,山川依旧,浮云悠悠,着一“空”字,正因昨日的主人今日竟成座上宾。原本要“管江山”“分皂白”的主人,转瞬间沦为“诸公”的陪客!此句集中揭示了政治生活的荒诞与无常,通过当句对的形式,在一句之中凸显今昔、主客的强烈对比,语气决绝,突出了变化的猝不及防。其中蕴含感叹、不平、讥讽与自嘲,情感内涵极为丰富。最后两句则展现了作者自我排遣的情感转变。新妇石作为千百年来历史的见证者,历经人间沧桑,看透荣辱升沉,皆如过眼云烟,本无需区分彼此是非。“谁分宾主”一句,表面看似劝众人不分宾主,尽兴而醉,实则暗用老庄“万物齐一,终归于化”的哲学思想,以求自我解脱。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在旷达超然的表象之下,隐隐流露出作者的牢骚与不平。然而最终仍回归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体现出作者试图从老庄哲学中寻求心灵解脱的思想倾向。一个“暂”字,凸显了作者对仕途进退的超脱态度,不为外物所扰。世间万物的变化,不过是“道”运行过程中的一种暂时形式,因此应随遇而安,任其自然,保持淡然自若的心态,不使烦恼萦绕于心。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内心难免有所波澜,牢骚之情亦难以完全抑制。最终,作者借助齐物论的思想,否定并化解了这份不满,从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
# 《木兰花令·凌歊台上青青麦》一词以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升华为“谁分宾主”的最高境界,表露了作品超脱放达的士人情怀。
诗词评论家黄宝华《宋词鉴赏辞典》
# 《木兰花令·凌歊台上青青麦》表现了词人对为官变故的无奈和讥讽,也表现出词人不以官场得失为意的豁达心态。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奇文
上一篇:宋·黄庭坚《还深父同年兄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