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huì
nán
chán
shī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1
chán
xīn
ruò
wěi
lín
mén
jīn
tíng
qián
bǎi
shù
shī
gān
竿
shàng
fēng
fān
rén
zhě
xīn
cǎo
tóng
zhān
gān
wèi
rén
tiān
qīng
tīng
hǎi
cháo
yīn
chuáng
zuò
shuō
​​jìn
hán
huī
jié
shù
shēn

译文

佛门修行者的心境如同芦苇丛般繁茂自然,禅宗法门不分古今,始终如一。庭院前的柏树寄托着祖师的心意,竹竿上飘动的幡旗映照着仁者的本心。草木一同沐浴佛法的甘露滋养,人间与天界共同聆听佛法的潮音教诲。禅师静坐胡床无需言语,拨动香炉寒灰的动作中蕴含着对佛法真谛的深刻领悟。

逐句剖析

"佛子禅心若苇林":佛门修行者的心境如同芦苇丛般繁茂自然,

"此门无古亦无今":禅宗法门不分古今,始终如一。

"庭前柏树祖师意":庭院前的柏树寄托着祖师的心意,

"竿上风幡仁者心":竹竿上飘动的幡旗映照着仁者的本心。

"草木同沾甘露味":草木一同沐浴佛法的甘露滋养,

"人天倾听海潮音":人间与天界共同聆听佛法的潮音教诲。

"胡床默坐不须说":禅师静坐胡床无需言语,

"拨尽寒灰劫数深":拨动香炉寒灰的动作中蕴含着对佛法真谛的深刻领悟。

# 寒:山谷集作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戏赠惠南禅师》是宋代黄庭坚创作的七言律诗,围绕禅理与惠南禅师展开。开篇以“苇林”喻禅师禅心,点明禅理超脱古今、永恒存在;“庭前柏树”“竿上风幡”等常见意象,暗示禅意蕴藏于日常,需静心感悟。“草木同沾甘露味,人天倾听海潮音”描绘出万物受禅意润泽、天地共感的和谐画面,展现禅意的感染力。尾联刻画禅师静坐参禅的场景,“拨尽寒灰劫数深”暗写其修行之路漫长艰辛却矢志不渝。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惠南禅师修行境界的钦佩,也传递出自己对禅意生活与精神超脱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佛子禅心若苇林,此门无古亦无今”​​,以“苇林”比喻禅心的繁茂与自然,强调禅宗心法超越时空的特性。后句“无古无今”点明禅宗不拘泥于历史传承,直指本心的特质,呼应禅宗“教外别传”的核心思想。​​颔联“庭前柏树祖师意,竿上风幡仁者心”​​化用禅宗典故:上句借赵州禅师“庭前柏树子”公案,暗示禅意需从当下体悟;下句引用六祖慧能“风幡之辩”,强调禅心不随外境流转的智慧。两句通过具体意象,将抽象禅理具象化,体现宋诗“以理入趣”的特点。​​颈联“草木同沾甘露味,人天倾听海潮音”​​以自然意象展现禅修境界:草木受甘露滋润象征众生皆有佛性,海潮音暗喻佛法普度众生的宏大。此联语言质朴却意境深远,传递出禅宗“众生平等”“万法归一”的思想。​​尾联“胡床默坐不须说,拨尽寒灰劫数深”​​描绘禅师静坐默修的场景,“拨寒灰”象征破除执念,“劫数深”则暗指超越生死轮回的修行境界。全诗以动态画面收束,既展现禅修者的超然,又暗含对友人惠南禅师道行深厚的钦佩。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梨花》

下一篇:宋·黄庭坚《盖郎中惠诗有二强攻一老不战而胜之嘲次韵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