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ú
bāng
zhí
sòng
zǎo
méi
shuǐ
xiān
huā
shǒu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1
qián
táng
wén
shuǐ
xiān
miào
jīng
zhōu
jīn
jiàn
shuǐ
xiān
huā
àn
xiāng
jìng
liáo
shī
zài
lín
chǔ
shì
jiā

译文

往昔在钱塘就听闻过供奉水仙的庙宇,如今在荆州终于亲眼见到了水仙花。幽微的芬芳与素雅的色泽撩动诗情,这般清逸最适合林逋这样的隐士之家。

逐句剖析

"钱塘昔闻水仙庙":往昔在钱塘就听闻过供奉水仙的庙宇,

# 昔:陈刻本作旧。

"荆州今见水仙花":如今在荆州终于亲眼见到了水仙花。

"暗香静色撩诗句":幽微的芬芳与素雅的色泽撩动诗情,

# 静:文集、山谷集、陈刻本作靓。

"宜在林逋处士家":这般清逸最适合林逋这样的隐士之家。

# 宜在林逋处士家:自注:钱塘有水仙王庙,林和靖祠堂近之。东坡先生以为和靖清节映世,遂移神像配食水仙王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刘邦直送早梅水仙花四首(其四)》是北宋黄庭坚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第一句既有一种对水仙的好奇与向往得以实现的欣喜,也蕴含着对世事变化、机缘巧合的感慨。第二句既表明水仙花的清幽高雅与隐士的境界相得益彰,也透露出诗人对超脱尘世、宁静淡泊的隐士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是对赠送水仙花的刘邦直的一种称颂,暗示其具有如林逋般的高雅品性。全诗通过描绘水仙花,表达了诗人对其的赞美以及对宁静高雅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组诗创作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初春,当时黄庭坚刚结束在黔州、戎州的贬谪生活,途经荆州时初次见到水仙花,便写下了这些诗作。诗中像“簸船綪缆北风嗔”(其一)、“荆州今见水仙花”(其三)等句子,既如实记录了诗人乘船北返途中的所见所感,展现了旅途实景,又隐晦地寄托了他对自身政治遭遇的感慨。赠花人刘邦直,推测是黄庭坚的友人,他赠送水仙花的举动,触动了诗人的情思,成为诗人借花木抒发内心感触的创作契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绘水仙花,表达了诗人对其的赞美以及对宁静高雅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用典:“钱塘昔闻水仙庙,荆州今见水仙花。”一句,化用了杭州水仙王庙的典故,钱塘有水仙王庙,苏轼知杭州时,因林逋清节映世,遂将林逋的神像配飨西湖水仙王。诗人借此典故,将水仙与水仙王庙相关联,增添了水仙的神秘色彩和文化底蕴。“暗香静色撩诗句,宜在林逋处士家”化用林逋“梅妻鹤子”的典故,林逋是北宋著名隐士,终生不仕,隐居于西湖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世称“林和靖”。其写梅的诗句“暗香浮动月黄昏”更是脍炙人口。凸显水仙的清雅,又借隐逸意象赋予水仙超脱尘俗的品格。

3. 分段赏析

第一句“钱塘昔闻水仙庙,荆州今见水仙花”,诗人将过去听闻钱塘水仙庙与如今在荆州见到水仙花相对比,突出了水仙花的独特与难得,既有一种对水仙的好奇与向往得以实现的欣喜,蕴含着对世事变化、机缘巧合的感慨。第二句“暗香静色撩诗句”,“暗香静色”描绘了水仙花香气清幽、花色淡雅的特点,“撩”字则将水仙花拟人化,仿佛它主动勾起诗人的诗情,生动地表现出水仙花的魅力,体现了诗人对其美丽姿态和高雅气质的欣赏与喜爱,也暗示了诗人内心被水仙的宁静之美所触动。“宜在林逋处士家”,林逋是北宋著名隐士,以“梅妻鹤子”著称。诗人认为水仙花应生长在林逋这样的隐士家中,既表明水仙花的清幽高雅与隐士的境界相得益彰,也透露出诗人对超脱尘世、宁静淡泊的隐士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是对赠送水仙花的刘邦直的一种称颂,暗示其具有如林逋般的高雅品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寄李次翁》

下一篇:宋·黄庭坚《养斗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