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尘无处可轩眉":在京城的尘埃中,我没有一处能舒展眉头,
"照面淮滨喜自知":来到淮水边,水面映照我的面容,内心的喜悦只有自己知道。
"风里麦苗连地起":微风中,麦苗连着大地起伏生长,
"雨中杨树带烟垂":细雨里,杨树带着烟雾般的水汽低垂着。
"故林归计嗟迟暮":我叹息自己归乡的计划已经太迟,
"久客平生厌别离":长久客居在外,平生最厌恶的就是与亲友分离。
"落日江南采蘋去":夕阳西下,我要到江南去采撷苹草,
"长歌柳恽洞庭诗":一边长吟着柳恽那首《江南曲》。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写作手法
对比:“京尘无处可轩眉,照面淮滨喜自知”将京城的压抑、烦闷与淮水边的喜悦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来到淮滨后心情的转变,体现出对淮滨环境的喜爱和对京城生活的厌倦。借景抒情:“风里麦苗连地起,雨中杨树带烟垂”描绘了淮滨的自然景象,风吹麦苗、雨润杨树,画面清新自然。诗人通过描绘这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愉悦和对自然的喜爱之情。直抒胸臆:“故林归计嗟迟暮,久客平生厌别离”表达了诗人对归乡计划延迟的嗟叹,以及长久客居他乡对离别之苦的厌恶,情感真挚而强烈。用典:“落日江南采蘋去,长歌柳恽洞庭诗”运用了柳恽《江南曲》的典故。柳恽的《江南曲》多写江南水乡的相思离别之情,诗人借此典故,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江南的向往和对归乡的期盼。
2. 分段赏析
《新息渡淮》首联“京尘无处可轩眉,照面淮滨喜自知”,通过对比京城的压抑烦闷与淮滨带来的喜悦,鲜明地展现出诗人心情的转变,直抒对京城生活的厌弃和对淮滨的期待。颔联“风里麦苗连地起,雨中杨树带烟垂”,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绘了风拂麦苗、雨润杨树的清新田园之景,营造出宁静而生机勃勃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淮滨自然美景的喜爱。颈联“故林归计嗟迟暮,久客平生厌别离”,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归乡计划延迟的嗟叹以及长久客居他乡对离别之苦的厌烦,情感深沉而真挚。尾联“落日江南采蘋去,长歌柳恽洞庭诗”,借用柳恽《江南曲》的典故,描绘出夕阳下江南采蘋的诗意画面,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江南的向往和对归乡的期盼,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