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uǎn
láng
guī
·
·
qián
zhōng
táo
xún
fāng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1
qián
zhōng
táo
xún
fāng
zhāi
chá
rén
máng
yuè
tuán
yān
dòu
yuán
fāng
yán
gāo
bèi
xiāng
qīng
ruò
guǒ
jiàng
shā
náng
pǐn
gāo
wén
wài
jiāng
jiǔ
lán
chuán
wǎn
hóng
shāng
dōu
chūn
wèi
cháng

译文

黔中地区的桃李能够寻到芬芳。采茶的人自然忙碌着。茶饼和犀牛角制成的茶器在形状上比圆方。把茶膏研磨后放进茶焙里,香气慢慢散发出来。用青箬叶包裹,用绛色纱做囊。品质优良名声传到外江。酒宴将尽时传递茶碗,歌女舞动红裙。这都濡的春茶,味道悠长。

逐句剖析

"黔中桃李可寻芳":黔中地区的桃李能够寻到芬芳。

"摘茶人自忙":采茶的人自然忙碌着。

"月团犀腌斗圆方":茶饼和犀牛角制成的茶器在形状上比圆方。

"研膏入焙香":把茶膏研磨后放进茶焙里,香气慢慢散发出来。

"青箬裹":用青箬叶包裹,

"绛纱囊":用绛色纱做囊。

"品高闻外江":品质优良名声传到外江。

"酒阑传碗舞红裳":酒宴将尽时传递茶碗,歌女舞动红裙。

"都濡春味长":这都濡的春茶,味道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阮郎归・黔中桃李可寻芳》是宋代黄庭坚所作的一首词。词里描绘了黔中春天桃李盛开和当地采茶、制茶的忙碌情景,用“青箬裹”“绛纱囊”等细节写茶叶的加工过程,还以“酒阑传碗舞红裳”结尾,表现了品茶时的雅趣。黄庭坚把这里产制的都濡茶推荐给苏轼,用“月兔茶”之名推广,让它成了宋代名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宋绍圣年间,黄庭坚因被贬谪至黔州(今重庆彭水),在此期间深入当地生活,目睹了黔中茶叶产业的兴盛,于是以采茶、制茶为题材创作了此词,既记录当地风土,也寄托自己的文人雅趣。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生活与劳作的词。介绍了黔中春日桃李盛开的景象,描绘了采茶人忙碌劳作、茶叶加工以及人们品茶的场景,体现了当地茶叶产业的兴盛,营造出一种充满生活气息与雅趣的氛围,表达了对当地风土人情的喜爱和对这种生活场景的欣赏。

2. 写作手法

对比:“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以春日桃李芬芳的美景与采茶人忙碌的劳作形成对比,突出了采茶人劳作的辛劳,也展现了当地春日里既有美景又有繁忙劳作的景象。

3. 分段赏析

上片:“黔中桃李可寻芳”,此句描绘出黔中地区春天桃李盛开、芬芳可寻的美好景象,勾勒出一幅春日胜景图,为下文描写采茶场景奠定了春日的背景基调。“摘茶人自忙”,写出了在这美好的春日里,采茶人忙碌劳作的情景,与上句的美景形成对比,展现出当地茶叶产业的繁忙景象。“月团犀腌斗圆方”,描绘出制成的茶饼在形状上有圆有方,相互比较的样子,体现出制茶的工艺和茶叶形态的多样。“研膏入焙香”,描述了将茶研成膏状后放入焙中烘焙,香气由此散发出来的过程,让人仿佛能闻到茶叶烘焙后的阵阵清香。下片:“青箬裹,绛纱囊”,细致描写了茶叶加工后的包装,用青箬包裹、绛纱做囊,既体现了当地对茶叶保存的讲究,也显示出茶叶的珍贵。“品高闻外江”,说明这种茶叶品质优良,名声传到了外江地区,凸显了黔中茶叶的高品质。“酒阑传碗舞红裳”,描绘出酒宴将尽时,人们传递茶碗,歌女起舞的欢乐场景,展现了品茶时的愉悦氛围。“都濡春味长”,点出都濡茶所蕴含的春日韵味悠长,让人回味无穷,收束全词,留下余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题石恪画尝醋翁》

下一篇:宋·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四首(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