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ǎn
lán
huā
·
·
zhōng
qiū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1
zhōng
qiū
zuì
sòng
yuè
xián
西
lǐng
xiào
kǒu
kāi
zhōng
qiū
jiàn
yuè
lái
qián
nián
jiāng
wài
ér
chuán
bēi
xiōng
huì
dēng
lóu
xiǎo
xiè
qīng
yín
wèi
bái
tóu

译文

中秋之夜没有降雨,带着醉意目送月亮衔着西岭缓缓离去。应当张开笑脸,人生能有几次中秋节能见到明月升起。前年在江外之时,儿女们传递酒杯,兄弟相聚共饮。今夜登上高楼,如小谢般清吟诗句,慰藉满头白发的自己。

逐句剖析

"中秋无雨":中秋之夜没有降雨,

"醉送月衔西岭去":带着醉意目送月亮衔着西岭缓缓离去。

"笑口须开":应当张开笑脸,

"几度中秋见月来":人生能有几次中秋节能见到明月升起。

"前年江外":前年在江外之时,

"儿女传杯兄弟会":儿女们传递酒杯,兄弟相聚共饮。

"此夜登楼":今夜登上高楼,

"小谢清吟慰白头":如小谢般清吟诗句,慰藉满头白发的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减字木兰花·中秋无雨》是宋代词人黄庭坚所作的中秋主题词作。词中以“中秋无雨”与“几度见月”形成对照,又以“醉送月衔西岭去”勾勒出月亮西沉的意象;“前年江外”与“此夜登楼”的时空呼应,暗含着作者对往昔团圆的追忆,也流露出现下孤寂的心境。作品中“小谢清吟慰白头”一句化用谢朓典故,既彰显了黄庭坚词作善用典实的特点,也体现出江西诗派的风格;此作与苏轼《水调歌头》、张九龄《望月怀远》等名篇相映,共同构成了中秋文学的多元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作于黄庭坚(1045-1105)的晚年。词中“前年江外”一句,暗指向他崇宁二年(1103年)被贬鄂州前的过往;“此夜登楼”则映照出他崇宁四年(1105年)在宜州贬所的最后时光。“儿女传杯兄弟会”与“小谢清吟慰白头”两句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作者从家庭团聚到孤身流寓的人生转折。而北宋党争激荡中起伏不定的仕途,更让这首中秋词浸透着深沉的生命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中秋抒怀词。描写了中秋无雨、醉送月衔西岭的景致,又忆及前年江外儿女传杯、兄弟相聚的温馨场景,表达了对中秋月色的赏叹,也有对往昔亲友欢聚的怀念,更蕴含着时光流逝中借清吟自我慰藉的复杂心绪。

2. 写作手法

化用:“月衔西岭”一句,化用了李白《乌栖曲》中的“青山欲衔半边日”,将原诗里日落的景象,转写成了月亮西沉的模样。用典:“小谢清吟慰白头”中,“小谢”用了南朝诗人谢朓的典故,谢朓是诗史上以“清吟”著称的大家,词人借“小谢”之名,既以其清吟特质呼应登楼赏月的清雅氛围,又借前人诗名添文化厚重感,更含蓄道出“以清吟慰藉晚年”的心境,用典不着痕迹,却让“白头”的孤寂与“清吟”的慰藉形成呼应,余味悠长。

3. 分段赏析

上阕“中秋无雨,醉送月衔西岭去”两句用拟人手法,把月落的过程写成醉客送月亮往西去的情景,这和唐代欧阳詹《玩月》里“十二回圆皆好看”的说法不大一样,前者看重月落时的瞬间互动,后者讲的是月圆的平常美。“醉送”二字,描绘出诗人带着醉意目送月亮隐入西岭的画面,“衔”字生动形象,赋予西岭以吞吐月亮的动态感,展现出一种悠然又略带怅惘的情绪。​“笑口须开,几度中秋见月来”,“几度”让人觉出时光过了很久。这和苏轼说的“月有阴晴圆缺”不一样,前者带着人情滋味,后者透着世间道理。诗人劝自己应开怀欢笑,因为人生中能见到中秋明月的机会并不多。此句以直白的语言,抒发对时光易逝、中秋赏月机会难得的感慨,暗含珍惜当下之意。​下阕“前年江外,儿女传杯兄弟会”,回忆前年在江外之地,与儿女、兄弟相聚饮酒的欢乐场景。“传杯”这一动作,具体展现出当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氛围,与当下形成对比。​“此夜登楼,小谢清吟慰白头”,写今夜独自登楼,以谢朓那样清新的吟诵来慰藉自己已生白发的暮年。“小谢清吟”借用典故,增添文化底蕴,“慰白头”则直接道出诗人在孤寂中寻求精神慰藉,感慨岁月流逝、年华老去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戏题》

下一篇:宋·黄庭坚《杂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