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xiè
chǎng
wáng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1
gāo
zāi
kǒng
mèng
qiū
yuè
wàn
qīng
guāng
yǎng
zhào
lín
qiān
lái
qiú
liǎng
shēng
nán
jīn
wén
zhāng
zuì
suí
rén
hòu
dào
duō
zhǐ
běn
xīn
fèi
zhěn
duàn
xián
chén
chóu
chàng
qín

译文

孔孟之道何其崇高啊,如同天上的秋月,万代千秋的清辉,永远照耀着人间。我跋涉千里,只为寻觅千里马般的贤才,幸得你们二人在此,才华可与南金媲美。写文章最忌讳事事追随和模仿别人,修养道德无需高深道理,只需坚守本心。废弃的琴轸、断落的琴弦已蒙上尘埃,让我想起伯牙的琴,心中满是惆怅。

逐句剖析

"高哉孔孟如秋月":孔孟之道何其崇高啊,如同天上的秋月,

"万古清光仰照临":万代千秋的清辉,永远照耀着人间。

"千里特来求骥马":我跋涉千里,只为寻觅千里马般的贤才,

"两生于此敌南金":幸得你们二人在此,才华可与南金媲美。

# 南:山谷集作黄。

"文章最忌随人后":写文章最忌讳事事追随和模仿别人,

# 忌:一作怨。

"道德无多只本心":修养道德无需高深道理,只需坚守本心。

"废轸断弦尘漠漠":废弃的琴轸、断落的琴弦已蒙上尘埃,

"起予惆怅伯牙琴":让我想起伯牙的琴,心中满是惆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谢敞王博喻》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于元丰二年(1079年)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引用孔孟、千里骥、南金、起予、伯牙琴等多个典故,赞颂谢敞、王博喻两位人才的高尚品德与卓越才华。诗中,诗人表达了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倡导文章创作应追求独创性。在结构上,该诗严谨有序,运用比喻、倒装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尾联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对知音和人才的深切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赠谢敞王博喻》创作于元丰二年(1079年),此时黄庭坚担任北京(今河北大名县)国子监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赠友诗。诗中通过引用孔孟、千里骥、南金、伯牙琴等典故,赞颂了谢敞、王博喻两位才人的品德与才华,表达了对道德修养和文章独创性的重视,以及对知音和人才的渴望。

2. 写作手法

用典:此诗大量用典,如“废轸断弦尘漠漠,起予惆怅伯牙琴”,引用伯牙鼓琴的典故。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诗人借此典故,以琴音的断绝来表达自己对知音的渴望以及对谢敞、王博喻二人的欣赏。比喻:诗中“高哉孔孟如秋月,万古清光仰照临”,将孔孟比作秋月,以“万古清光”喻指孔孟之道如秋月的光辉般永恒、崇高,借此夸赞谢敞、王博喻的品德与才华如同孔孟般出众,值得敬仰。“千里特来求骥马,两生于此敌南金”则以“千里骥”比喻谢敞、王博喻二人的才华,将贤才比作日行千里的骏马,突出其卓越不凡与难得可贵;用“南金”喻指两人的才德,以南地出产的优质金属为喻,强调其才学如金石般珍贵坚实,展现对友人能力的高度认可。倒装:诗中“高哉孔孟如秋月”一句运用了倒装。正常语序应为“孔孟如秋月高哉”,诗人将“高哉”提前,突出了对孔孟的赞叹之情,强调孔孟之道如秋月般崇高、光辉,强化了孔孟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也为下文借孔孟之道夸赞友人的品德与才华做了铺垫。虚实结合:尾联“废轸断弦尘漠漠”以“废轸断弦”“尘埃漠漠”实写琴弦废弃、蒙尘的沉寂景象,勾勒出一幅无声的画面,暗含知音难觅的怅然。“起予惆怅伯牙琴”则借“伯牙琴”的典故虚写内心感受,“惆怅”直接抒发对知音的渴望与对二人才华的珍视,将抽象的情感寄托于典故,虚实相生中让渴望与赞叹之情更显深沉。

3. 分段赏析

首联“高哉孔孟如秋月,万古清光仰照临”,运用比喻和倒装手法,将孔孟比作秋月,“高哉”二字前置,以倒装句式强化赞叹之情,直抒对孔孟的崇敬之情,“万古清光仰照临”,强调孔孟之道如月光般,千古以来一直照耀着世人,表达了诗人对圣人的高度敬重。颔联“千里特来求骥马,两生于此敌南金”,诗人以以“千里骥”典故喻指贤才,言明自己如寻觅千里马般专程寻访谢敞与王博喻;“南金”典出《诗经》,代指南方优质金属,此处夸赞二人的才德可与南金媲美。诗句以“求骥马”的主动性和“敌南金”的类比,既表达对人才的渴求,又直接称颂二人的卓越才华,暗含知己相逢的欣喜。颈联“文章最忌随人后,道德无多只本心”,诗人直抒文学创作与道德修养的见解。“文章最忌随人后”强调为文须求创新,反对因袭模仿,体现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文学主张;“道德无多只本心”则化繁为简,指出道德的核心在于坚守本心的纯粹,无需外求高深理论,二者均以直白语言传递深刻哲理,兼具劝诫与自勉之意。尾联“废轸断弦尘漠漠,起予惆怅伯牙琴”,使用了伯牙琴的典故。这里以琴音的断绝来暗示知音难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之情。诗人或许是感慨在现实中难以找到像谢敞和王博喻这样志同道合的知音,又或许是对自己所处时代的一种忧虑,觉得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真正能理解和传承孔孟之道、追求创新文章与坚守本心道德的人太少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寄陈适用》

下一篇:宋·黄庭坚《次韵宋懋宗三月十四日到西池都人盛观翰林公出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