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江静寂寥中":月光明亮江水静谧,四周一片寂寥,
"大家敛袂抚孤桐":众人整理衣袖轻抚琴。
"古人已矣古乐在":古人已经逝去但古乐留存,
"彷佛雅颂之遗风":仿佛是《雅》《颂》遗留下来的风尚。
# 彷:一作仿。
"妙手不易得":好的琴师难以得到,
"善听良独难":善于聆听的人实在难得。
"犹如优昙华":犹如优昙婆罗花,
"时一出世间":偶尔在世间出现一次。
"两忘琴意与己意":琴的意境与自己的心意都忘却,
"乃似不著十指弹":就好像不用十个手指弹奏一般。
"禅心默默三渊静":清静寂定的心境寂静无声,如同深渊一样安静,
"幽谷清风淡相应":幽深山谷中的清风淡淡地相互呼应。
"丝声谁道不如竹":谁说丝弦声不如竹管声,
"我已忘言得真性":我已经忘记言语而领悟到了真正的本性。
"罢琴窗外月沉江":停止鼓琴,窗外月亮沉落江中,
"万籁俱空七弦定":万物寂静,七根琴弦安定。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杂言诗,也是一首音乐诗,介绍了听琴时的感悟。描绘了月夜江畔的抚琴场景,体现了琴音的珍贵与禅意的深邃。营造出空灵澄澈的氛围,通过“物我两忘”的体验,表达了对艺术超脱境界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孤桐”句,巧用嵇康《琴赋》中“惟椅梧之所生兮”的典故,原典写制琴良材;诗人借此指琴,体现对琴的珍视。“两忘琴意与己意”,巧用《庄子・大宗师》“坐忘”思想的典故,原典讲物我合一境界;诗人用以表达琴与己相融的状态。“无弦琴”句,巧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典故,原典体现对琴趣的领悟;诗人借此传递对琴艺与禅理融合的理解。比喻:“犹如优昙华,时一出世间”,把琴音比作优昙华,优昙华是佛教圣花,喻指琴音如圣花般珍稀难得。多感官描写:“月明江静寂寥中,大家敛袂抚孤桐”,将视觉上的月明江静与听觉上的寂寥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氛围。起兴:“月明江静寂寥中”,以月夜江静的寂寥景象起兴,引出下文对鼓琴场景的描写,营造空寂氛围。
3. 分段赏析
“月明江静寂寥中,大家敛袂抚孤桐”:此句描绘出明亮的月光下,江水静谧,四周寂寥,崇德君整理衣袖轻抚琴的场景。“月明江静”营造空寂氛围,“敛袂抚孤桐”展现鼓琴者的姿态,视听结合,引出对琴音的描写。“古人已矣古乐在,彷佛雅颂之遗风”:写古人已逝但古乐留存,琴音中仿佛能听到《雅》《颂》的遗风。既表达对古乐的追怀,又呼应北宋古乐复兴思潮,让琴音承载起文化内涵。“妙手不易得,善听良独难”:点明好的琴师难得,善于聆听的人也难寻,点出知音难觅的主题,简洁直白地表达出对琴艺与听赏的感慨。“犹如优昙华,时一出世间”:将琴音比作优昙华,优昙华难得一见,以此突出琴音的珍稀,让读者感受到琴音的珍贵与独特。“两忘琴意与己意,乃似不著十指弹”:写出琴的意境与自己的心意相融相忘,仿佛无需用手指弹奏一般。体现出“物我两忘”的境界,将琴艺与禅理结合,富有哲思。“禅心默默三渊静,幽谷清风淡相应”:描绘出禅心沉静如深渊,幽谷中清风轻轻与之呼应的景象。将禅心与自然景象结合,营造出宁静的氛围,体现琴音与禅的融合。“丝声谁道不如竹,我已忘言得真性”:打破传统丝竹优劣之辩,认为丝声不输竹声,且自己已无需言语便能领悟真性。表达出对琴音独特价值的肯定与对禅理的深刻感悟。“罢琴窗外月沉江,万籁俱空七弦定”:写鼓琴结束后,窗外月亮沉落江中,万物寂静,琴弦安定。与开篇的月夜呼应,营造万籁俱空的氛围,展现“技进乎道”的艺术追求。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宋代琴诗中很有代表性,清代方东树评价它“将禅理融入诗中,却没有生硬的痕迹”。诗里“琴的意境与自身意念都消失”的美学观点,对后世“文人琴”理论的建立有直接影响。现代研究者认为,作品借助“优昙华”意象的双重暗喻(琴音珍贵和佛法难得一闻),让儒家与佛家思想实现了创新性的融合。
上一篇:宋·黄庭坚《二章》
下一篇:宋·黄庭坚《点绛唇·罗带双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