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īng
chóng
jūn
qín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1
yuè
míng
jiāng
jìng
liáo
zhōng
jiā
liǎn
mèi
tóng
rén
yuè
zài
fǎng
sòng
zhī
fēng
miào
shǒu
shàn
tīng
liáng
nán
yóu
yōu
tán
huā
shí
chū
shì
jiān
liǎng
wàng
qín
nǎi
zhuó
shí
zhǐ
tán
chán
xīn
sān
yuān
jìng
yōu
qīng
fēng
dàn
xiāng
yìng
shēng
shuí
dào
zhú
wàng
yán
zhēn
xìng
qín
chuāng
wài
yuè
chén
jiāng
wàn
lài
kōng
xián
dìng

译文

月光明亮江水静谧,四周一片寂寥,众人整理衣袖轻抚琴。古人已经逝去但古乐留存,仿佛是《雅》《颂》遗留下来的风尚。好的琴师难以得到,善于聆听的人实在难得。犹如优昙婆罗花,偶尔在世间出现一次。琴的意境与自己的心意都忘却,就好像不用十个手指弹奏一般。清静寂定的心境寂静无声,如同深渊一样安静,幽深山谷中的清风淡淡地相互呼应。谁说丝弦声不如竹管声,我已经忘记言语而领悟到了真正的本性。停止鼓琴,窗外月亮沉落江中,万物寂静,七根琴弦安定。

逐句剖析

"月明江静寂寥中":月光明亮江水静谧,四周一片寂寥,

"大家敛袂抚孤桐":众人整理衣袖轻抚琴。

"古人已矣古乐在":古人已经逝去但古乐留存,

"彷佛雅颂之遗风":仿佛是《雅》《颂》遗留下来的风尚。

# 彷:一作仿。

"妙手不易得":好的琴师难以得到,

"善听良独难":善于聆听的人实在难得。

"犹如优昙华":犹如优昙婆罗花,

"时一出世间":偶尔在世间出现一次。

"两忘琴意与己意":琴的意境与自己的心意都忘却,

"乃似不著十指弹":就好像不用十个手指弹奏一般。

"禅心默默三渊静":清静寂定的心境寂静无声,如同深渊一样安静,

"幽谷清风淡相应":幽深山谷中的清风淡淡地相互呼应。

"丝声谁道不如竹":谁说丝弦声不如竹管声,

"我已忘言得真性":我已经忘记言语而领悟到了真正的本性。

"罢琴窗外月沉江":停止鼓琴,窗外月亮沉落江中,

"万籁俱空七弦定":万物寂静,七根琴弦安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听崇德君鼓琴》是北宋黄庭坚于1071年创作的杂言诗。全诗以月夜听琴起笔,“月明江静寂寥中”营造空寂氛围;中段“妙手不易得”点明知音难觅,“犹如优昙华”以佛花喻琴音珍稀;后段“两忘琴意与己意”化用《庄子》物我合一思想,“禅心默默”融入禅宗静观境界;末句“万籁俱空七弦定”以声寂收束,体现琴道与禅理的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写于熙宁四年(1071年),当时黄庭坚担任叶县(今河南平顶山)县尉。诗里的“孤桐”意象,来自嵇康《琴赋》中对优良材质的比喻。北宋文人大多推崇复兴古乐的思潮,诗中“彷彿雅颂之遗风”的表述,正是对当时礼乐重建运动的呼应。黄庭坚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通过对琴声的描写,传递出“物我两忘”的哲学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杂言诗,也是一首音乐诗,介绍了听琴时的感悟。描绘了月夜江畔的抚琴场景,体现了琴音的珍贵与禅意的深邃。营造出空灵澄澈的氛围,通过“物我两忘”的体验,表达了对艺术超脱境界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孤桐”句,巧用嵇康《琴赋》中“惟椅梧之所生兮”的典故,原典写制琴良材;诗人借此指琴,体现对琴的珍视。“两忘琴意与己意”,巧用《庄子・大宗师》“坐忘”思想的典故,原典讲物我合一境界;诗人用以表达琴与己相融的状态。“无弦琴”句,巧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典故,原典体现对琴趣的领悟;诗人借此传递对琴艺与禅理融合的理解。比喻:“犹如优昙华,时一出世间”,把琴音比作优昙华,优昙华是佛教圣花,喻指琴音如圣花般珍稀难得。多感官描写:“月明江静寂寥中,大家敛袂抚孤桐”,将视觉上的月明江静与听觉上的寂寥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氛围。起兴:“月明江静寂寥中”,以月夜江静的寂寥景象起兴,引出下文对鼓琴场景的描写,营造空寂氛围。

3. 分段赏析

“月明江静寂寥中,大家敛袂抚孤桐”:此句描绘出明亮的月光下,江水静谧,四周寂寥,崇德君整理衣袖轻抚琴的场景。“月明江静”营造空寂氛围,“敛袂抚孤桐”展现鼓琴者的姿态,视听结合,引出对琴音的描写。​“古人已矣古乐在,彷佛雅颂之遗风”:写古人已逝但古乐留存,琴音中仿佛能听到《雅》《颂》的遗风。既表达对古乐的追怀,又呼应北宋古乐复兴思潮,让琴音承载起文化内涵。​“妙手不易得,善听良独难”:点明好的琴师难得,善于聆听的人也难寻,点出知音难觅的主题,简洁直白地表达出对琴艺与听赏的感慨。​“犹如优昙华,时一出世间”:将琴音比作优昙华,优昙华难得一见,以此突出琴音的珍稀,让读者感受到琴音的珍贵与独特。​“两忘琴意与己意,乃似不著十指弹”:写出琴的意境与自己的心意相融相忘,仿佛无需用手指弹奏一般。体现出“物我两忘”的境界,将琴艺与禅理结合,富有哲思。​“禅心默默三渊静,幽谷清风淡相应”:描绘出禅心沉静如深渊,幽谷中清风轻轻与之呼应的景象。将禅心与自然景象结合,营造出宁静的氛围,体现琴音与禅的融合。​“丝声谁道不如竹,我已忘言得真性”:打破传统丝竹优劣之辩,认为丝声不输竹声,且自己已无需言语便能领悟真性。表达出对琴音独特价值的肯定与对禅理的深刻感悟。​“罢琴窗外月沉江,万籁俱空七弦定”:写鼓琴结束后,窗外月亮沉落江中,万物寂静,琴弦安定。与开篇的月夜呼应,营造万籁俱空的氛围,展现“技进乎道”的艺术追求。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宋代琴诗中很有代表性,清代方东树评价它“将禅理融入诗中,却没有生硬的痕迹”。诗里“琴的意境与自身意念都消失”的美学观点,对后世“文人琴”理论的建立有直接影响。现代研究者认为,作品借助“优昙华”意象的双重暗喻(琴音珍贵和佛法难得一闻),让儒家与佛家思想实现了创新性的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二章》

下一篇:宋·黄庭坚《点绛唇·罗带双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