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淅报官府":等不到煮饭就得向官府报到,
# 接淅:捧着已经淘湿的米,来不及将生米煮熟。淅,淘过的米。
"敢违王事程":岂敢违背王事规定的期程?
# 程:期限。,王事:王命差遣的公事。,敢:岂敢。
"宵征江夏县":连夜乘船从江夏出发,
# 宵征江夏县:是说连夜从武昌出发。宵征,夜行。江夏县,即武昌,鄂州的治所。
"睡起汉阳城":一觉醒来已经到达汉阳城。
# 睡起汉阳城:是说待到天亮的时候,已泊舟对岸的汉阳了。
"邻里烦追送":麻烦乡里邻居赶来送行,
# 追送:偏义复词,实指“送”,殷勤地送别。
"杯盘泻浊清":杯盘里泻的酒有浊有清。
# 浊清:偏义复词,实指“清”,清香的好酒。
"只应瘴乡老":我只该在蛮瘴之乡老死,
# 老:终老,到老死去。,瘴乡:南方瘴疠之地,易使人生病。这里指宜州(治今广西宜山)。
"难答故人情":难得再有机会报答故人的深情。
# 答:这里指报答之意。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中前四句叙述自己因王事在身,匆忙离开武昌,连夜赶路,体现出被追赴任的急迫与愤懑;五、六句描绘邻里乡亲追来送行,以酒相赠的场景,展现了深厚的情谊;最后两句则表达自己可能将终老于瘴乡,难以报答故人深情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首联“接淅”运用孔子离开齐国时“接淅而行”的典故,巧妙地比喻自己被急促征召的情形,言简意赅地传达出内心的急迫与愤懑。直接抒情:尾联“祗应瘴乡老,难答故人情”抒发感慨,想到自己可能要在瘴气弥漫的宜州终老,难以报答乡亲们的深情厚谊,情感真挚而凄凉。
3. 分段赏析
首联“接淅报官府,敢违王事程”,开篇便营造出紧张急促的氛围。“接淅”源自《孟子・万章下》中“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的典故,原指匆忙间来不及将淘好的米煮熟就启程。黄庭坚借此典故,生动地描绘出自己接到官府命令时的紧迫情形,连煮饭的时间都没有,就得即刻出发。这不仅体现出官命的紧急,更透过字里行间,让诗人内心的悲愤之情呼之欲出,他对被迫卷入仕途奔忙的无奈与愤懑,从纸面蔓延开来。颔联“宵征江夏县,睡起汉阳城”承接首联,通过时间和地点的巧妙转换,对舟行之快进行了具体刻画。“宵征江夏县”表明诗人连夜从鄂州治所武昌出发,而“睡起汉阳城”则描绘出,一觉醒来,船已稳稳停泊在对岸的汉阳。此联与《诗经・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的情境相呼应,不仅诗意紧凑,且对仗工整、语气流畅,与水路舟行如飞的现实完美契合,将“王事”紧迫、江流湍急、船行如箭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颈联“邻里烦追送,杯盘泻浊清”描绘了邻里、朋旧赶来送行的场景。在这看似简单的叙事中,蕴含着无尽的深情厚谊。“追送”实际侧重于“送”,一个“烦”字,将诗人对友人殷勤送别的感激之情表露无遗;“浊清”实则指“清”,即清香的美酒。而“追”字更是神来之笔,进一步渲染了前文的紧迫氛围。诗人出发得如此突然,以至于邻里、故旧事前毫无察觉,只能匆忙追到汉阳为其饯行。杯盏中倾泻而出的,不仅仅是美酒,更是他们深厚的情谊。尾联“只应瘴乡老,难答故人情”,诗人直截了当地抒发内心感慨。此次被贬到偏远的瘴疠之地,未来的功名前程、甚至生命安危都难以预料,可诗人对此并不在意。真正让他抱憾终身的,是无法报答“故人”的深情厚谊。从武昌出发,经过漫长的跋涉,黄庭坚于次年夏天抵达宜州贬所,一年后便含冤离世。“老死瘴乡难报故人情”,成为他留给“故人”最后的诀别之语,其中饱含的遗憾与眷恋,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情感真挚,将诗人被追赴任的愤懑、对邻里亲友情谊的感动以及对前途的忧虑融为一体。在艺术上,虽不像黄庭坚其他诗那样刻意雕琢、求新求奇,但章法谨严,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用典恰到好处,以质朴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生动展现了诗人当时的处境与心境。
# 前四句叙事,中有愤慨。五六句写亲旧追送,“杯盘泻浊清”五字见戚友的深情(包含同情);末两句是答谢辞,语意凄恻,真切朴实,撼人心府。
现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朱安群等《黄庭坚诗文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