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诗句多山水":我这一生所写的诗句大多与山水相关,
"谪宦谁知是胜游":谁能想到这被贬谪的宦途竟被我当作一场美妙的游历。
# 胜游:到美好的胜景去旅游。,谪宦:遭贬降职之官。
"南下阌乡三百里":从阌乡一路南下三百里,
# 阌乡:旧县名,在河南西部,时与商州连界,现并入灵宝县。
"泉声相送到商州":那潺潺的泉声一直陪伴着我,将我送到了商州。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进士,历任多职,曾献《端拱箴》《御戎十策》等,因直言敢谏多次被贬。王禹偁反对宋初华靡文风,以变革文风为己任,提倡平易朴素,文学上推崇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所作诗文多涉政治现实,散文以记事见长,诗歌贴近社会。代表作品有《录海人书》《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清明》《感流亡》等。著有《小畜集》等。
1. 写作手法
欲扬先抑:开篇“平生诗句多山水,谪宦谁知是胜游”,先点明自己平时诗作多描绘山水,接着话锋一转,称被贬谪的宦途竟被自己视为“胜游”,看似违背常理。先抑住被贬的愁苦,后扬出自己从旅途中发现乐趣的独特心境,使诗歌情感跌宕起伏,引人深思,突出诗人与众不同的乐观态度。拟人:“泉声相送到商州”一句,赋予泉声以人的行为和情感。泉声仿佛有了生命,一路陪伴诗人从阌乡前往商州,生动地表现出泉声的不离不弃。通过拟人手法,泉声不再是单纯的自然声响,而是成为诗人旅途中的亲密伙伴,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与亲切感,也侧面反映出诗人在孤独旅途中从泉声中获得慰藉。反衬:以动衬静。诗中着重描写泉声,在寂静的旅途环境里,泉声的清脆、灵动愈发凸显。以动态的泉声衬托出旅途的寂静,同时也暗示诗人内心在这寂静旅途中的思索与感悟。在静谧氛围中,诗人与泉声相伴,更能深入体会自然与人生的微妙联系,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2. 分段赏析
王禹偁的《听泉》以独特视角展现了被贬途中的别样心境。首句“平生诗句多山水”,表明诗人平素对山水的钟情,山水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也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热爱与敏锐感知。而“谪宦谁知是胜游”则笔锋陡转,被贬本是不幸之事,多数人会陷入愁苦,但王禹偁却将此次谪宦之旅视为“胜游”,这种与众不同的看法瞬间吸引读者,展现出诗人豁达超脱的胸怀。他没有被贬谪的阴霾完全笼罩,而是努力从困境中找寻美好,体现出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南下阌乡三百里,泉声相送到商州”,生动描绘了诗人的行程。从阌乡南下商州的漫长路途,本应充满孤寂与艰辛,然而一路相伴的泉声却改变了这一氛围。泉声如同一位忠实的伙伴,不离不弃,一路护送诗人。这泉声不仅打破旅途的寂静,更成为诗人心灵的慰藉。在泉声的陪伴下,诗人忘却了被贬的痛苦,沉浸于自然的美妙之中。同时,泉声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坚守,在动荡的人生境遇中,他如泉声般,虽历经波折,却依然保持清澈与灵动。
上一篇:宋·王禹偁《中秋月》
下一篇:宋·王禹偁《松江亭(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