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qiū
yuè

朝代:宋作者:王禹偁浏览量:1
míng
jiàn
qiū
háo
gōng
yín
shǔ
cáo
nián
fāng
jiàn
zhōng
gǎn
láo
lěng
xiàng
tiān
xīn
bái
qīng
lín
zhǎng
gāo
shuāng
tái
xiāng
zhào
chù
hán
mǎn
lán
páo

译文

中秋月的明亮,连细微的秋毫都能照得清清楚楚,正适合我们这些文人吟诗。隔了一年才得以见到,整夜欣赏怎敢因辛劳而推辞。清冷地向着天空中心散发着白光,高高的照临在露掌之上。月光照在霜台上,寒冷的色调布满了蓝色的袍子。

逐句剖析

"明可鉴秋毫":中秋月的明亮,连细微的秋毫都能照得清清楚楚,

"供吟属我曹":正适合我们这些文人吟诗。

"隔年方得见":隔了一年才得以见到,

"终夕敢辞劳":整夜欣赏怎敢因辛劳而推辞。

"冷向天心白":清冷地向着天空中心散发着白光,

"清临露掌高":高高的照临在露掌之上。

"霜台相照处":月光照在霜台上,

"寒色满蓝袍":寒冷的色调布满了蓝色的袍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中秋月》是北宋王禹偁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写中秋月明亮可鉴秋毫,适合文人吟诗。颔联说隔年才能再次如此赏月,所以整夜观赏不辞辛劳。颈联描绘月亮在天心散发清冷白光,高悬于露掌之上。尾联写月光照在霜台上,寒色布满诗人蓝袍。全诗通过描写中秋月景,表达了诗人对中秋明月的喜爱,同时也流露出在赏月时的清冷孤寂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进士,历任多职,曾献《端拱箴》《御戎十策》等,因直言敢谏多次被贬。王禹偁反对宋初华靡文风,以变革文风为己任,提倡平易朴素,文学上推崇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所作诗文多涉政治现实,散文以记事见长,诗歌贴近社会。代表作品有《录海人书》《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清明》《感流亡》等。著有《小畜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明可鉴秋毫,供吟属我曹”,诗人开篇就以夸张之笔突出中秋月的明亮程度,表明如此明亮美好的月亮,正是文人墨客吟诗的好题材,体现出诗人对中秋月的喜爱与珍视,同时也为下文整夜赏月埋下伏笔。颔联“隔年方得见,终夕敢辞劳”,诗人感慨隔年才能再次见到如此美好的中秋月,所以即便整夜欣赏,也不敢推辞这份辛劳。这两句诗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中秋月的珍惜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时光难得、应当把握的情感。颈联“冷向天心白,清临露掌高”,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月亮在天空中散发着清冷的白光,“冷”字不仅写出月光的清冷,也传达出一种孤寂之感。月亮高高地照临在露掌之上,进一步突出月亮的高远与清冷,营造出一种清幽、孤寂的氛围。尾联“霜台相照处,寒色满蓝袍”,诗人将视角从天空转到地面,描写月光照在霜台上,寒色布满自己的蓝袍。这两句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出月光的清冷以及诗人所处环境的寒冷,同时也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禹偁《宫漏出花迟诗》

下一篇:宋·王禹偁《听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