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àng
yán

朝代:宋作者:王禹偁浏览量:1
shuí
xìn
rén
jiān
shì
fēi
jìn
xíng
dào
tuì
退
wàng
guà
féng
zhuàng
yáng
kùn
xiāng
jiá
dié
fēi
pàn
cháng
lán
zuò
pèi
shān
zhōng
shēng
zhú
wéi
fēi
cháng
gòng
yuē
gāo
cǎi
wēi

译文

谁能相信人间的是是非非,进取时必须践行正道,退隐时要忘却机心。遇到大壮卦,如同羝羊陷入困境,进入无何有之乡,像蛱蝶自在飞舞。在水泽边,以兰花作为衣裳上的配饰,在山中生活,用竹子做门扉。已与伯夷、叔齐相约,即便饥饿也坚守气节,高歌一曲,去采薇。

逐句剖析

"谁信人间是与非":谁能相信人间的是是非非,

"进须行道退忘机":进取时必须践行正道,退隐时要忘却机心。

# 行道:照儒家的道德标准行事。

"卦逢大壮羝羊困":遇到大壮卦,如同羝羊陷入困境,

"乡入无何蛱蝶飞":进入无何有之乡,像蛱蝶自在飞舞。

# 无何:指空虚乌有的境界。

"泽畔衣裳兰作佩":在水泽边,以兰花作为衣裳上的配饰,

# 兰作佩:用兰草作为身上佩带的饰物。

"山中生计竹为扉":在山中生活,用竹子做门扉。

# 扉:门扇。,生计:谋生之道。

"饥肠已共夷齐约":已与伯夷、叔齐相约,即便饥饿也坚守气节,

"一曲高歌去采薇":高歌一曲,去采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放言》是宋代王禹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开篇便对人间是非表示怀疑,主张进则行道,退则忘机。接着用“大壮羝羊困”“无何乡蛱蝶飞”等典故,表明在困境与逍遥间的态度。又以“泽畔佩兰”“山中竹扉”描绘理想的生活状态,最后以与伯夷、叔齐相约采薇。写作手法上,多处用典,使诗歌内涵丰富;通过对比困境与逍遥之境,强化情感表达。全诗表达坚守自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进士,历任多职,曾献《端拱箴》《御戎十策》等,因直言敢谏多次被贬。王禹偁反对宋初华靡文风,以变革文风为己任,提倡平易朴素,文学上推崇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所作诗文多涉政治现实,散文以记事见长,诗歌贴近社会。代表作品有《录海人书》《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清明》《感流亡》等。著有《小畜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谁信人间是与非,进须行道退忘机”,诗人直抒胸臆,对人间的是非真假表示怀疑,提出无论人生处于何种境地,都应坚守正道,放下机心,点明全诗对人生态度思考的主旨。颔联“卦逢大壮羝羊困,乡入无何蛱蝶飞”,通过两个典故,一困一逍遥,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人生可能面临的困境与对逍遥自在境界的向往,表达诗人在面对不同境遇时的态度。颈联“泽畔衣裳兰作佩,山中生计竹为扉”,描绘出诗人理想中的生活场景,在泽畔以兰为佩,显示其品行高洁;于山中以竹为扉,体现生活的质朴隐逸,进一步深化诗人对高洁隐逸生活的向往。尾联“饥肠已共夷齐约,一曲高歌去采薇”,以效仿伯夷、叔齐采薇而食,表明自己坚守气节的决心,收束全诗,突出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禹偁《八绝诗归云洞》

下一篇:宋·王禹偁《和仲咸杏花三绝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