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齐力劚孱颜":大伙儿齐心协力砍伐高山上的草木,
# 劚孱颜:砍掉高山上的树木。孱颜:砍掉高山上的树木。通“巉岩”,高峻的山岩。劚:一作斫。斫:砍。
"耳听田歌手莫闲":一边听着田间的歌声,手中劳作不停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各自盼望着能种上成百上千索的田地,
# 各愿种成千百索:自注:山田不知畎亩,但以百尺绳量之,曰某家今年种得若干索。《宋诗钞》作“山田不知畎亩,但以百尺绳量之,曰某家今年种得若干索,以为田数。”索:古代长度单位,十丈为一索。
"豆萁禾穗满青山":让那豆茎禾穗铺满青青的山峦。
# 豆萁:豆茎,这里泛指豆类作物。
"上雒郡南六百里":上雒郡向南六百里,
# 雒:《宋诗钞》作“洛”。
"属邑有丰阳、":所属的县有丰阳、
"上津":上津,
"皆深山穷谷":都是深山幽谷,
"不通辙迹":车马根本无法通行。
"其民刀耕火种":那里的百姓用刀耕种、用火播种,
# 刀耕火种:古时农民,在多山地区开荒,先伐去树木,烧去野草,以灰肥田。
"大抵先斫山田":大致是先砍伐山田上的树木,
# 斫:砍伐。,抵:《宋诗钞》作“底”。
"虽悬崖绝岭":即使是悬崖峭壁、极高的山岭,
"树木尽仆":也把树木全部砍倒,
# 仆:倒。
"俟其干且燥":等到树木干枯且干燥了,
"乃行火焉":就放火烧山。
"火尚炽":火势正旺时,
"即以种播之":就把种子播下去。
"然后酿黍稷":之后酿造黍米、稷米酒,
# 酿黍稷:酿黍稷,烹鸡豚:用高梁烧酒,煮鸡肉猪肉。这里指招待客人。
"烹鸡豚":烹煮鸡和猪,
# 豚:小猪,亦泛指猪。
"先约曰":事先约定:“
"某家某日":某家在某天,
"有事于畬田":要在畲田上劳作。”
"虽数百里如期而至":即使相距几百里,人们也会如期赶到,
# 至:《宋诗钞》作“集”。
"锄斧随焉":带着锄头、斧头前来。
"至则行酒啖炙":到了之后就饮酒吃肉,
# 啖炙:吃肉食。
"鼓噪而作":然后敲锣打鼓、大声喧闹着开始劳作,
# 鼓噪:擂鼓高歌。
"盖剧而掩其土也":大概是通过这种热闹的方式让土地翻动起来。
"掩毕则生":掩盖完毕后任其生长,
# 掩:《宋诗钞》作“劚”。
"不复耘矣":不再除草。
"援桴者有勉励督课之语":拿着鼓槌的人会说些勉励督促的话,
# 援桴:司鼓人。桴,打鼓的棒。
"若歌曲然":这些话语听起来就像歌曲一样。
"且其俗更互力田":而且当地的习俗是互相帮助耕种,
"人人自勉":人人都自我勉励。
"仆爱其有义":我喜爱他们有义气,
# 仆:自称的谦辞。
"作《畬田词》五首":写下《畲田词》五首,
# 《畬田词》:《宋诗钞》作“畬田”。
"以侑其气":用来鼓舞他们的士气。
"亦欲采诗官闻之":也希望采诗官听到这些词,
# 采诗官:收集采访诗歌的官员。
"传于执政者":传给执政者,
# 执政者:掌理国家政事的官员。
"苟择良二千石暨贤百里":倘若能挑选出优秀的郡守以及贤能的县令,
# 百里:县令的代称,指县官。,二千石:古代郡守的代称,指州官。,苟:如果。
"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义":让天下的百姓都像这里的百姓一样有义气,
# 如斯民之义:像此地农民一样有互助合作的义气。,使化天下之民:以此教化国内的农民。
"庶乎污莱尽辟矣":或许荒地就能全部开辟了。
# 污莱:荒田。
"其词俚":这些词用语通俗,
# 其词俚:《宋诗钞》作“其则采乎词俚”。俚,指俚语,即民间俗话。
"欲山甿之易晓也":是想让山里的百姓容易明白。
# 欲山甿之易晓也:《宋诗钞》作“盖欲山民之易晓也”。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进士,历任多职,曾献《端拱箴》《御戎十策》等,因直言敢谏多次被贬。王禹偁反对宋初华靡文风,以变革文风为己任,提倡平易朴素,文学上推崇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所作诗文多涉政治现实,散文以记事见长,诗歌贴近社会。代表作品有《录海人书》《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清明》《感流亡》等。著有《小畜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田园诗。借众人合力开垦山田、边耕边歌的热闹场景,以及对青山间满是豆萁禾穗的期盼,写出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与对丰收的美好愿景,充满乡土气息。
2. 写作手法
渲染:“大家齐力斸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以“齐力斸”描绘众人合力砍伐高山的动态,又以“耳听田歌”加入听觉元素,通过集体劳作的场景与田歌的声响相互映衬,渲染出垦荒时齐心协力的热烈氛围。“斸孱颜”的用力与“手莫闲”的专注结合,凸显改山造田的磅礴气势与劳动热情。
3. 分段赏析
“大家齐力斸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两句展现集体垦畲的热烈场景。“齐力”突出劳动者协同劳作的凝聚力,“斸孱颜”(砍伐高山草木)以简洁笔触勾勒改山造田的艰巨,结合注释中“鼓声猎猎酒醺醺”的关联描写,可知诗人以“耳听田歌”的细节,将劳动号子与自然声响交织,既渲染出“歌声振林樾”的劳作节奏,又以“手莫闲”的直白呼吁,强化群体协作的蓬勃气势,简笔中见劳动场景的宏阔张力。“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两句直书农民的朴实愿望。“千百索”化用诗人自注中“以百尺绳量田”的民俗,将抽象田亩转化为可计量的具体长度,既贴合山田耕种的实际计量方式,又以数字叠加凸显对丰收的强烈期盼;“豆萁禾穗满青山”以饱满的作物意象收束,“满”字铺陈出遍野丰饶的视觉图景,呼应首句“齐力”的付出,以民歌式的直白语言,毫无雕琢地传递出劳动者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朴素理想,全诗在热烈的劳作氛围与真挚的愿景中自然收束,充满对农事生活的平实赞美。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风格清新爽朗、畅达和谐。诗人并非以旁观者视角,而是以贴切的畲田劳动者口吻创作,故而劳动者乐于传唱:“畲田鼓笛乐熙熙,空有歌声未有词。从此商于为故事,满山皆唱舍人诗。”(《畲田词·畲田鼓笛乐熙熙》)其成为劳动者自我督课勉励之词。此种写法有别于旁观者所作,内容更为真切。
# 《畬田词》歌颂劳动者的勤奋,语言平易通俗。
不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研究室研究员范宁《范宁古典文学研究文集》
# 《畲田词》五首生动描绘出山区刀耕火种的情景,如“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不仅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宽阔胸襟,而且富有民歌清新活泼的风味,显示作者善于向乐府民歌吸取思想艺术营养。
不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钟优民《新乐府诗派研究》
# 《畬田词》七绝五首,着力用平易通俗的民间口语,描绘商州的农村生活,歌颂当地农民“更互力田”的良好风尚,殊具特色。
不详山东大学教授王延梯《古雅简淡,易道易晓——王禹偁及其创作》
# 王禹偁也向民间文艺学习,他的《畬田词》五首,就是以通俗浅显的语言和民歌的格调写的,生动地表现了山村的劳动生活,道出了劳动者的心声。
不详武汉大学文学院原教授沈祥源《中国文学史·宋元文学史》
# 《畬田词并序》是民歌山歌与诗人创作的完美结合。
不详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袁仕萍《汉水流域民歌研究》
上一篇:宋·王禹偁《杏花》
下一篇:宋·王禹偁《伍子胥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