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雨初收":傍晚的雨刚刚停止,
"长川静、":长河一片平静、
# 长川静:长河一片平静。川,指江河。
"征帆夜落":远行的船只在夜里纷纷落下船帆。
# 征帆:远行船上之帆。
"临岛屿、":靠近岛屿、
"蓼烟疏淡":蓼草的烟雾稀疏清淡,
# 蓼烟:笼罩着蓼草的烟雾。蓼,水蓼,一种生长秋水边的植物。
"苇风萧索":芦苇丛中风声萧瑟。
# 萧索:象声词,形容风声。元稹《酬乐天雪中见寄》:“知君夜听风萧索,晓望林亭雪半糊。”,苇风:吹拂芦苇的风。
"几许渔人飞短艇":有多少渔人驾驶着小船飞速地行驶,
# 短艇:轻快的小艇。,几许:有几个。
"尽载灯火归村落":都把灯火带回了村落。
"遣行客、":使我、
# 行客:词人自谓。,遣:使,令。
"当此念回程":在此时不禁思念起回家的路程,
# 回程:回家的路程。
"伤漂泊":为漂泊的生活而伤感。
"桐江好":桐江景色优美,
# 桐江:秋今浙江桐庐县北,即钱塘江中游自严州至桐庐一段的别称。又名富春江。
"烟漠漠":烟雾弥漫。
# 漠漠:弥漫的样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波似染":江水波光粼粼,好像被染过一样,
"山如削":山峰陡峭,如同被刀削过一般。
"绕严陵滩畔":环绕着严陵滩边,
# 严陵滩:又名严滩、严陵濑。在桐江畔。
"鹭飞鱼跃":白鹭飞翔,鱼儿跳跃。
"游宦区区成底事":在外做官,如此辛苦究竟是为了什么,
# 底事:何事,为了什么事呢?,游宦: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离开本国至他国谋求官职,谓之游宦,后泛指为当官而到处飘荡。
"平生况有云泉约":况且我平生还有归隐山林与云泉相伴的约定。
# 云泉约:与美丽的景色相约,引申为归隐山林之意。云泉,泛指美丽的景色。
"归去来、":回去吧、
# 归去来:赶紧回去吧。陶潜著《归去来兮辞》以抒归隐之志,故后用“归去来”为归隐之典。
"一曲仲宣吟":像王粲那样吟诵一曲,
# 仲宣:三国时王粲的字,王粲初依荆州刘表,未被重用,作《登楼赋》,以抒归土怀乡之情。后为曹操所重,从曹操西征张鲁。
"从军乐":《从军行》。
# 从军乐:即《从军行》。王粲曾作《从军行》五首,主要抒发行役之苦和思妇之情。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987?~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词调和慢词,内容较之前也有所拓展,对宋词发展影响重大。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著有《乐章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行旅词。通过描写江上与山水的景象,营造出或萧瑟或奇丽的氛围,抒发了词人对游宦生涯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2. 写作手法
反衬:乐景衬哀情,下片“桐江好”六句描绘桐江晨雾、碧波、削峰、白鹭、鱼虾等生机盎然的美景,以明丽欢娱的乐景,反衬词人因“游宦成羁旅”而生的身世漂泊之哀与归隐渴望之情,使愁绪更显深沉。反衬:以动衬静,上片“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中,描写渔人驾艇飞驰、灯火归林的动态画面,以动态的“飞短艇”“灯火归”反衬前文“暮雨初收”“烟淡霜天”的静态寂静之景,突出环境的清冷静谧,更显词人漂泊的孤寂。用典:结语“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化用王粲《从军诗》典故。王粲在诗中描写从军征战之景,虽有建功立业之志,但也暗含漂泊羁旅之愁。词人借此典,以王粲自比,表明自己对游宦生涯的厌倦,抒发渴望归隐、不再忍受行役之苦的心愿,使情感表达含蓄深沉,贴切地传达出对仕途的倦怠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词的开篇,上片“暮雨”三句,描绘出暮雨初歇、江川归于平静、夕阳西下舟船停泊的画面,瞬间以一种凄清的氛围笼罩全篇。水蓼与芦苇通常在秋季繁茂开花,由此可知此时正值萧瑟秋时;雨后的秋夜,更添几分清冷之感。“临岛屿”二句,刻画了船只傍岛而停靠,岸边蓼草与芦苇在清烟中显得疏淡,秋风瑟瑟吹拂的景象。景色的凄凉与词人内心的凄凉相互映衬,蕴含着无尽的哀愁。这几句着重描写傍晚泊船的情景,以静态描写为主。到了“几许”之后,词人的笔触陡然一转,由静态变为动态,描绘出渔人驾着飞艇,灯火映照着归林的画面,一幅充满生机的动态场景展现在眼前,日暮时分渔人归家的温暖与动人扑面而来。此处以动景衬托上文的静景,反而让词人所处的环境显得愈发静寂。“飞”与“尽”二字,将渔人归家的喜悦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从反面引出“遣行客”“伤漂泊”二句。渔人划桨如飞,欢快地回家团聚,而词人却独自远行在外,形单影只,不禁触动了归思之情。整个上片分为两段,前半段以写景为主,后半段侧重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词的上片已然奠定了“伤漂泊”的情感基调,下片则进一步具体阐述了“伤漂泊”的深刻内涵。换头依旧以景起笔,上片写夜泊之景,下片则描绘早行之象。“桐江好”六句,语句简短、节奏急促,对仗工整,语义连贯,一气呵成,先展现江山的秀丽之美。美好的山川河流驱散了昨夜的忧愁,桐江之上,晨雾弥漫,碧波仿佛被染过一般,峰峦峻峭如被削过,白鹭在空中飞翔,鱼虾在水中跳跃,这生动而美丽的景色让词人的心情变得欢快愉悦。从情感脉络来看,此处又是一番情绪的高涨。然而,由于词人整体情绪基调是愁苦的,这种欢快极为短暂,很快便又陷入低谷。“严陵滩”三字已然埋下伏笔,此处以乐景衬哀情,江山如此美好,鱼鸟自由自在,渔人得以团聚,而词人却整年四海漂泊,为宦游所累。于是,“游宦区区成底事”的感慨自然地从心底涌出,词人觉得这样的宦游毫无意义,不如尽早归隐,去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与家庭的天伦之乐。“云泉约”三字既收束上文,又开启下文,具有很强的开合之力。所以,结语痛快淋漓地喊出“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借用王粲《从军乐》的曲意,表明自己再也不想忍受行役的痛苦了。
4. 作品点评
此词当时在睦州民间颇为流行,百姓们十分喜爱。据北宋僧人文莹所著的《湘山野录》记载,范仲淹被贬到睦州时,路过严陵祠。恰逢吴地的民俗进行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当地的巫师迎接神灵时,仅仅歌唱《满江红》,其中有“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的词句。范仲淹说道:我虽不擅长音律,但也写一首绝句来送神。于是吟道:“汉包六合网英豪,一个冥鸿惜羽毛。世祖功臣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直到如今,吴地的百姓依旧传唱此诗。由此可见,这首词在当时睦州的民间广泛流传,深受百姓的喜爱。
# 换头数语最工。
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上一篇:宋·柳永《倾杯乐·禁漏花深》
下一篇:宋·柳永《凤归云·向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