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晴气爽":雨过天晴,秋高气爽,
# 雨晴气爽:雨过天晴,秋高气爽。爽,清爽的意思。
"伫立江楼望处":登上江边楼台伫立远望。
#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澄明远水生光":映入眼帘的是,远方江水清澈明亮粼粼生光,
# 生光:发出光辉。,澄明:清澈明净。
"重叠暮山耸翠":山峦叠翠连绵起伏。
# 耸翠:形容山峦、树木等高耸苍翠。
"遥认断桥幽径":眺望中渐渐辨认出西湖断桥、幽深路径,
# 幽径:僻静的小路。,断桥:桥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孤山旁,以孤山之路至此而断,故名。此处不一定特指西湖的断桥。,遥认:从远处辨认。认:一作想。
"隐隐渔村":隐隐渔村,
# 隐隐:指隐约;不分明。
"向晚孤烟起":以及傍晚时分远处独起的炊烟。
# 孤烟:远处独起的炊烟。,向晚:临近晚上。
"残阳里":夕阳里,
"脉脉朱阑静倚":我含情静倚楼阑,陷入沉思,
# 朱阑:同“朱栏”,朱红色的围栏。,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
"黯然情绪":不禁动了伤别情绪,
# 黯然: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的样子。
"未饮先如醉":未饮先醉了。
"愁无际":离别的忧愁无边无际。
# 无际:犹无边;无涯。
"暮云过了":黄昏的彩云已经飘过了,
"秋光老尽":秋日的风光景色已经迟暮,
# 老尽:衰竭。,光:一作风。
"故人千里":故人远隔千里,
"竟日空凝睇":我无奈地整日白白凝睇不语。
# 凝睇:凝视;注视;目不斜视。,竟日:犹终日,整天。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987?~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词调和慢词,内容较之前也有所拓展,对宋词发展影响重大。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著有《乐章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诉衷情近・雨晴气爽》是北宋柳永创作的一首词。该词围绕羁旅行役,融合了对秋景的描绘与对故人的思念。上片通过描绘词人伫立江楼所见平远开阔、疏淡优美的江南水乡秋景,为下片抒情蓄势;下片则点明悲秋怀人的主旨,抒发词人对京都故人深切的怀念之情。全词结构完整,语言雅而不俗,笔调自如,通过景与情的映衬照应,展现出触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2. 写作手法
烘托:以“雨晴气爽”烘托环境气氛,给人以舒适清新之感,同时暗指时值秋季。情景交融:词中多处将写景与抒情相结合。上阕“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描绘出雨后初晴的清新景象,营造出开阔、静谧的氛围,为下文抒情做铺垫。下阕“对此嘉景,顿觉销凝,惹成愁思”,因眼前美景引发愁思,景越美,越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点染:“远”字把江水逶迤远去的景象点染了出来,使画面一下就开阔起来;“暮”字为景物涂上了苍茫的背景,使整幅画面意境全出。意向组合:“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这几句词中,词人将“远水”“暮山”“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多个意象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江楼远眺的秋日晚景图,通过这些具体可感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悠远、苍茫、静谧的氛围,含蓄地表达出词人的孤寂落寞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以“雨晴气爽”四字勾勒出澄澈明快的环境氛围,既让人心生清爽之感,又巧妙暗示了此时正值秋季。随后“江楼伫立而望”,塑造出一位孤独的词人形象,长久静立在江楼之上,目光凝望远方,自然引出下文对秋景的细致描绘。“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词人目光所及,尽显山水之美。脚下江水澄澈,波光粼粼,悠悠远去;极目远眺,暮色笼罩下的山峦层层叠叠,翠绿欲滴。此二句,一句写江,凸显秋水清澈如练的特质;一句绘山,强调暮山层峦叠嶂、高耸入云之态。对仗工整,用词精妙,“远”字拓展了江水绵延的画面感,使视野开阔;“暮”字则为景色披上苍茫底色,意境全出。词人视线继而聚焦于水际山峦间,“遥认断桥幽径”三句,进一步描绘江上秋晚之景。远处断桥、幽僻小径隐约可辨,还有那若隐若现的小渔村,黄昏时分,一缕炊烟袅袅升起。“遥认”一词精准地拉开人与景的距离,让景物显得遥远而朦胧,增添了画面的纵深感。“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衰败意象,于黄昏的江上秋色中,共同渲染出荒凉寂寥、凄清冷落的氛围,构成了一幅平远的秋色图。整个上片宛如一幅境界寥廓的江村晚景图,将深秋雨后的江楼、静静流淌的江水、连绵起伏的远山,以及暮色中的残景一一展现,尽显凄清沉寂,为下片抒情埋下伏笔。下片以“残阳里”起笔,“残阳”这一意象巧妙承接上片“向晚孤烟起”,既点明时间推移,又为全词笼上惨淡色彩。此前,词人通过“暮山”“向晚”“残阳”等词,多次强调时间,突出秋江日暮对游子情绪的影响。“脉脉朱阑静倚”呼应上片“伫立江楼”,表明词人始终在江楼上默默凝立。“脉脉”二字生动展现出词人静倚栏杆、凝望沉思时的沉醉与难以释怀。尽管未言明缘由,但伤感之情已深深感染读者,自然过渡到“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生动表现出愁绪的深沉浓烈,隐隐透露出浓重的伤别之意。随着情绪愈发低沉,词人愁思如潮,发出“愁无际”的感叹。“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点明悲秋怀人的主旨。置身深秋景色中,远山的迷蒙、断桥孤烟的冷落、暮云将散的惨淡、秋光渐逝的哀伤,使词人联想到羁旅生涯的艰难与前程的渺茫。这份生命的哀伤无人分担,故人却远在千里之外。眼前景物加深了伤别之情,难以排遣,只能“竟日空凝睇”,以此寄托对故人的思念。“竟日”与前文时间相关的词语呼应,体现时间流逝,暗示词人深陷愁怨无法自拔;“凝睇”与开篇的“伫立江楼”、换头处的“朱阑静倚”及全篇景物描写紧密相连,使全词结构圆融;“空”字则表现出词人明知无望,却仍对故人一往情深,极具感染力。
4. 作品点评
《诉衷情近·雨晴气爽》属词体中的中调。柳永创作时,依据这一体制特点,在写景与抒情上把握精妙尺度,既非大肆铺陈,也不过于凝练,词旨表达恰到好处。全词结构浑然一体,各部分相互映衬、紧密照应。其语言文雅却不失自然,笔调流畅洒脱,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 无论视线升天入地,最后总离不开自己所用以吐纳乾坤、网罗宇宙的那个空间。词人正是通过仰视、俯视和平视等多层面的艺术特点,由远而近,移远就近,上下四方,一目千里,创造了一个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空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周而复始、无往不复的宇宙意识。
现代广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大兴《柳永和他的词》
# 词旨点明即止,结构完整。作者还很注意上下阕之间和意群之间的照应和映衬。如“伫立”与“静倚”,“望处”与“凝睇”,“残阳”与“远处生光”,“暮山”与“暮云”,“秋光”与“雨晴气爽”,它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联系。如此照应和映衬,使词意发展的脉络极为清楚,而词的结构也就具有了谨严布置的特点。
现代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员谢桃坊《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 “残阳里”紧承“向晚孤烟起”,既点明时间的发展,又渲染了浓重的暮色。
现代江苏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李德身《宋词精品鉴赏辞典》
# 此首词上片写景,画面清新自然;下片述情,情感委婉深沉,而又能做到景中含情,情中有景,且结构井然,脉络清晰,堪称柳永词中的精品。
现代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谢真元《一生必读宋词三百首鉴赏》
下一篇:宋·柳永《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