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shī

朝代:宋作者:柳永浏览量:2
cóng
huí
bǎi
huā
qiáo
biàn
便
chǔ
qīng
xiāo
fèng
qīn
yuān
zhěn
shì
děng
xián
pāo
zòng
yǒu
xiāng
láng
ēn
ài
xiàng
qián
xiāo
kǒng
xìn
fāng
róng
gǎi
jiāng
qiáo
cuì
xiě
shuāng
xiāo
gèng
píng
jǐn
shuō
qíng
liáo
yào
shí
chóu
cháng
dàn
kàn
dīng
xiāng
shù
jiàn
jié
jìn
chūn
shāo

译文

自从从百花桥返回,就独自度过清冷的夜晚。凤枕鸳衾,为何轻易地被抛却。即使还有残留的香气,也如同郎君的恩爱,在日夜中悄悄消逝。害怕他不相信容颜已改,将憔悴之态、写在白色的丝绢上。更凭借书信,每个字都诉说着忧愁。若要知道忧愁的心肠,只需看那丁香树,渐渐在春梢结满花蕾。

逐句剖析

"自从回步百花桥":自从从百花桥返回,

# 百花桥:元彻、柳实与仙女相会之处。《续仙传》载:唐元和初,元彻、柳实赴浙右省亲,遭遇海风飘至孤岛,幸得南溟夫人相助,以百花桥送二人出岛。桥长数百步,栏槛之上,皆有异花。,回步:返回。

"便独处清宵":就独自度过清冷的夜晚。

# 清宵:清静的夜晚。

"凤衾鸳枕":凤枕鸳衾,

# 鸳枕:绣有鸳鸯的枕头。,凤衾:绣有凤凰花饰的被子。

"何事等闲抛":为何轻易地被抛却。

# 等闲:随便。,何事:何故,为什么。

"纵有余香":即使还有残留的香气,

# 余香:残留的香气。

"也似郎恩爱":也如同郎君的恩爱,

"向日夜潜消":在日夜中悄悄消逝。

# 潜消:不知不觉地消逝。,向:怎奈。

"恐伊不信芳容改":害怕他不相信容颜已改,

"将憔悴、":将憔悴之态、

"写霜绡":写在白色的丝绢上。

# 霜绡:白色丝织品。唐玄宗《题梅妃画真》:“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

"更凭锦字":更凭借书信,

# 锦字:即“锦书”。《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后称妻子寄给丈夫的书信为锦书

"字字说情憀":每个字都诉说着忧愁。

# 情憀:悲恨情绪。

"要识愁肠":若要知道忧愁的心肠,

# 愁肠:忧思郁结的心肠。

"但看丁香树":只需看那丁香树,

# 丁香树:常绿乔木,又名鸡舌香,丁子香。丁香花蕾称丁香结,古代诗词常用以喻愁思固结不解。,但:只。

"渐结尽春梢":渐渐在春梢结满花蕾。

# 春梢:春末,暮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西施·自从回步百花桥》是北宋词人柳永创作的一首词。词作聚焦一位美丽女子,生动描绘其在百花桥畔与情郎惜别后,于空闺中日夜思念、愁绪万千的心境。上阕细致刻画女主人公别后独居深闺的日常情景,展现其形单影只的寂寥;下阕则深入内心世界,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以精妙的比喻收束全篇,韵味悠长。整首词人物形象鲜活,情感表达委婉含蓄,诸多意象暗藏象征意味,不仅勾勒出女子的相思之苦,更从侧面映射出柳永丰富而真挚的爱情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987?~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词调和慢词,内容较之前也有所拓展,对宋词发展影响重大。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著有《乐章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采用代闺怨的创作形式,生动展现了妻子在离别后对丈夫的深切思念。鉴于柳永词作多以现实生活为蓝本,由此推测,词中的女主人公极有可能就是柳永的妻子。开篇提及的“百花桥”,其典故发生地位于浙江。结合柳永的其他词作进行分析,不难推断,创作此词时,柳永正身处钱塘,时间大约是他首次离开汴京、远游江浙的第二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写闺怨相思的词。词中描写女子自别后独处清宵,抛却凤衾鸳枕,怕情人不信容颜憔悴,将愁容绘于霜绡,又凭锦字诉衷情。以丁香结喻愁肠,表达对情人的相思、猜疑与渴望传情的幽怨深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自从回步百花桥”:这里的“百花桥”是典故。据《续仙传》记载,唐元和初,元彻、柳实赴浙右省亲,遭遇海风飘至孤岛,幸得南溟夫人相助,以百花桥送二人出岛。词中用此典,以元彻、柳实离开百花桥后“便独处清宵”为喻,来写女主人公与情郎分别后,独守空闺的寂寞生活。比喻:“要识愁肠,但看丁香树,渐结尽春梢”。词人将女主人公的愁肠比作丁香树春梢上逐渐结满的花蕾。丁香花蕾丛生,如同固结不解的愁思,这里以具体的丁香树结花蕾的形象,来比喻抽象的愁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主人公内心深处愁绪的郁结与难以排解,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她的愁苦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阕起笔便巧妙化用“百花桥”典故,借元彻、柳实离去后“便独处清宵”的情境,别出心裁地铺陈叙事。词中女主人公因与情郎分别,陷入无尽的孤寂,在思念中挨过漫长日夜。“凤衾鸳枕”二句以反问句式,将她独守空闺的深切思念刻画得淋漓尽致,相思之苦跃然纸上。“纵有”三句则先抑后扬,以“恩爱”如“余香”渐散为喻,细腻描绘出女主人公对爱情消逝的担忧,于相思之情中融入哀怨,借女子口吻娓娓道来,情感真挚动人。下阕着重刻画女主人公的复杂心理。“恐伊”二句尽显执着与痴情,与武则天《如意娘》所传达的深情有异曲同工之妙。她因相思而形容憔悴,既担心情郎不信自己容颜已改,又似在谴责对方薄情寡义,于是决心将这份憔悴绘于素绢之上。“更凭锦字”二句承接上文,写她寄信传情,试图倾诉心中的惆怅。结句“要识愁肠,但看丁香树,渐结尽春梢”,巧妙化用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意,以丁香结满春梢喻愁绪满怀,意象鲜活,含蓄隽永,韵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此词细腻勾勒出一位女子与恋人在百花桥别后,深闺独守、相思成疾的凄婉图景。不同于传统“怨妇”题材词作,该篇寄意深远,以独特的象征笔法,巧妙投射出柳永个人爱情世界的悲欢离合与情感际遇,在婉约笔触间蕴藏着深厚的情感内蕴与个人生命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上下片均一波三折,入人者速而化人者切。

现代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薛瑞生《柳永词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柳永《定风波慢》

下一篇:宋·柳永《清平乐(越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