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珂碎撼都门晓":马笼头上饰品的碰撞声打破了京都清晨的宁静,
# 都门:京都之门。,鸣珂:贵者之马以玉为饰,行则作响,谓之鸣珂。
"旌幢拥下天人":旌旗仪仗簇拥着一位尊贵之人缓缓而下。
# 天人:出众的人。这里指的是一位官德很高的官员。,旌幢:统称仪仗中的旗子。
"马摇金辔破香尘":骏马摇动着金色辔头,马蹄踏过,扬起一路带着香气的尘土。
# 金辔:饰金的马缰绳。
"壶浆盈路":百姓们提着酒浆挤满道路,
# 壶浆:用壶装着饮料。
"欢动帝城春":整座城市都欢声雷动。
"扬州曾是追游地":扬州是追欢游玩之地,
"酒台花径仍存":喝酒的平台、长满鲜花的小路都还存在。
"凤箫依旧月中闻":月夜下,还能听见有人吹奏凤箫。
# 凤箫:即凤凰策,亦即排箫,竹管排列参差,如凤翼,故名。
"荆王魂散":就算是像汉代荆王那样英勇的人物,如今魂魄消散,
# 荆王:汉代刘邦时的开国功臣刘贾。
"应认岭头云":看到这岭头的云,也应该会认出这是我曾经在边塞立下赫赫战功的地方吧。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987?~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词调和慢词,内容较之前也有所拓展,对宋词发展影响重大。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著有《乐章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宦游怀忆题材的词。介绍了官员清晨出行时鸣珂撼门、旌幛拥人的热闹场景,以及词人回忆扬州追游旧地,酒台花径仍在、凤箫声依旧,借荆王典故寄寓情思的内容。
2. 写作手法
正面描写:次句“旌幛拥下天人”始现官员形象,以“旌幛簇拥”状其威仪,“天人”喻其风采,属典型正面刻画。旌旗翻飞与人物出场相互映衬,既显官员身份之尊贵,又暗合干谒词颂美之意,笔触凝练而具画面感。用典:上片“壶浆盈路”运用《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师”典故,借百姓捧壶递浆的热烈场面,暗颂官员治下的民望,将历史典故融入现实场景,既避直抒之俗,又添称颂之雅。下片“荆王魂梦,应认岭头云”则运用宋玉《高唐赋》中楚怀王与巫山神女相会的典故,以“荆王”喻指受谒官员,“岭头云”喻其德望如神女般高洁,典中含喻,既贴合“凤箫月中”的浪漫意境,又以文人雅事暗赞对方风采,使干谒之意藏于典故肌理,显柳永用典“俗中见雅”的巧思。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首以“鸣珂碎撼都门晓”先声夺人,晨晓时分马饰鸣珂的铿锵声如鼓点穿透城门,未显人影先闻其势,以听觉意象奠定出场基调。次句“旌幛拥下天人”切入正面刻画,旌旗仪仗如波浪簇拥官员登场,“拥”字既写卫队环护之态,又暗喻众星捧月之势,“天人”之喻更添超凡气度。第三句“马摇金辔破香尘”以动态收束,金辔翻飞搅碎道旁香雾,“破”字如利刃劈帛,与首句“撼”、次句“拥”构成动词链,让仪仗行进的画面充满力量感。三句层层递进的场景描绘实为映衬之笔,后两句“壶浆盈路,欢动一城春”方见真意。词人化用《孟子》“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典故,以百姓捧壶相迎的细节,搭配“欢动一城春”的季节通感——满城春色仿佛因官员驾临而蓬勃生发,将民众拥戴之情熔铸于民俗场景与自然意象的交织中,颂美之意隐于画面肌理。下片:换头处转忆扬州往事,“酒台花径仍存”“凤箫依旧月中闻”以三大意象组构画面:酒楼残韵、花径幽影、月下箫声,借江南风月场的温婉景致,侧写官员昔日治政之余的儒雅风流。“仍存”“依旧”的时空对照,让往昔政绩如蒙太奇般叠映于当下,暗含政声延续之意。后两句“荆王魂梦,应认岭头云”笔锋陡转,化用《高唐赋》中楚怀王会神女的典故,以“荆王”喻指受谒官员,将其德望比作巫山云气,既呼应“凤箫月中”的浪漫意境,又以“魂梦”暗示政声深入人心。结句“汉将刘贾应记边塞功”借历史侧写武功,以汉代名将刘贾作比,虚拟跨时空的功勋铭记,以“边塞功”三字补足官员英武一面,刚柔并济的形象在典故与意象的交织中浑然天成。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上片以铺张扬厉之笔,摹写官员现世威仪:马饰鸣珂破空,旌旗如云簇拥,金辔搅碎香尘,三重意象层叠渲染,绘就一幅喧阗热烈的迎谒长卷。下片转以清婉之辞,追忆往昔功绩,扬州风月见证其儒雅风流,边塞勋业彰显其雄武英姿,刚柔并济中勾勒出立体的人物形象。
下一篇:宋·柳永《满江红·暮雨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