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养其子而不教":父母生养了子女却不很好的教育他们,
"是不爱其子也":就是不爱自己的孩子
"虽教而不严":即便教育了孩子却不严格要求,
"是亦不爱其子也":也同样是不爱孩子。
"父母教而不学":如果说父母符合标准地教育了孩子,
"是子不爱其身也":但子女却不自主学习,这便是他们不爱惜自己了。
"虽学而不勤":如果他们学习了却不勤奋努力,
"是亦不爱其身也":同样是不珍惜自身。
"是故养子必教":所以,作为父母,既然生养了子女就一定有教育他们的义务,
"教则必严":而且对子女的教育一定要严格;
"严则必勤":只有严格的教育,才可以督促孩子勤奋学习,
"勤则必成":足够勤奋就可以学有所成了。
"学":如果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通过考试,
"则庶人之子为公卿":那么就算是平民子弟也会显赫一时;如果有了渊博的学识,即便是贫民子弟也有望成为将相公侯;
# 公卿:达官贵人。,庶人:平民百姓。
"不学":如若不学无术,
"则公卿之子为庶人":即便是王公贵族之子也可能变成贫民百姓啊。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987?~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词调和慢词,内容较之前也有所拓展,对宋词发展影响重大。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著有《乐章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散文体裁的劝学文,属于教育题材。它强调了父母教育子女要严格,子女学习要勤奋的重要性。指出父母不教育、不严格管教子女是不爱子女的表现,子女不学习、学习不勤奋是不爱惜自身的表现。点明“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的道理,以及学习与否会对人产生截然不同的命运走向。
2. 分段赏析
开篇至“是亦不爱其身也”:文章起笔从父母和子女两个角度阐述教育与学习的责任。“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以直白的表述明确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与严格要求的必要性,采用递进的逻辑结构,层层深入。“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将视角转向子女,强调子女在教育过程中主动学习和勤奋的关键作用。此部分语言简洁明了,运用对比手法,清晰地呈现出不同教育与学习态度下的状况,为后文观点阐述做铺垫。“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此句承上启下,由前文对父母与子女责任的论述,自然引出教育过程中各环节的紧密联系。采用顶真的修辞手法,“教”“严”“勤”“成”环环相扣,使句子节奏紧凑,逻辑严密,强调了教育要严格,学习需勤奋才能达成目标,将文章论述推向深入,体现出作者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知。“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该句为文章结尾,运用鲜明的对比,将“学”与“不学”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呈现出来。“庶人之子为公卿”展现出学习可改变出身卑微者的命运,“公卿之子为庶人”则突出不学习会使富贵者失去优势。此句简洁有力,以极具冲击力的表述收束全文,强化学习重要性这一主旨,引发读者对学习与个人命运关系的深刻思考。
下一篇:宋·柳永《望远行·绣帏睡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