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之刺史古诸侯":如今的地方官如同古代的诸侯,
"孰敢不分天子忧":谁敢不分担天子的忧虑呢。
"自秋徂冬渴雨雪":从秋天到冬天一直渴望雨雪,
"旬奏空文惭转邮":每月上奏的文书都羞愧地堆在案头。
"得非郡国政未洽":是不是因为地方治理不善,
"刺史闭合当自忧":我这个刺史应当自我反省呢。
"上赖天子仁且圣":多亏天子仁慈圣明,
"神龙奔走不俟求":神龙飞舞降雨,无需等待祈求就降临了。
"同云千里结雪意":满天阴云连绵千里,凝聚着降雪的意态,
"一夕密下诚如羞":一夜之间大雪密密落下,那轻柔的姿态真像带着几分羞涩似的。
# 一夕密下诚如羞:自注:俗有雪羞多夜落之语。
"晓来赏心江海上":早上站在江海边远望,
"东望不见三神丘":向东看不到传说中的三神山。
"浑祛疠气发和气":大雪消除了瘟气,带来了祥和之气,
"明年黍稷须盈畴":明年庄稼一定会丰收。
"烟郊空阔猎者健":空旷的郊外,猎人们身手矫健,
"酒市暖热沽人稠":热闹的酒市,买酒的人熙熙攘攘。
"光精璨璨夺剑戟":雪光闪耀,比剑戟还要明亮,
"清寒拂拂生衣裘":清冷的寒气,轻轻拂过衣裘。
"铃斋贺客有喜色":州衙里贺雪的宾客满脸喜色,
"饮酣歌作击前筹":饮酒作乐,击打着酒筹。
"常愿帝力及南亩":我常常希望皇恩遍及田野,
"尽使风俗如东邹":让百姓生活富足,民风像东邹那样淳朴。
"谁言吾子青春者":谁说我们这些年轻人,
"意在生民先发讴":先为他们的生计而歌唱。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应答贺雪诗。介绍了诗人以刺史身份感慨需分天子之忧,述邓州秋冬连旱、自己奏报灾情的愧疚,又写瑞雪降临后的景象与民生,还提及对帝力及农、风俗淳朴的期盼。表达了诗人心系百姓、关切农事,以及对丰收与淳朴民风的期许。
2. 分段赏析
“今之刺史古诸侯,孰敢不分天子忧”开篇以古今官职类比,强调自身责任重大。范仲淹时任邓州知州,深知刺史之职如同古时诸侯,需与天子共担忧患。此句奠定全诗基调,凸显士大夫“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自秋徂冬渴雨雪,旬奏空文惭转邮”直述自秋至冬久旱无雪的困境。“旬奏空文”四字凝练,既写实录灾情的上疏之频繁,又暗含自责,作为地方官未能感召天降甘霖,愧对朝廷文书往来的责任。天人感应思想在此显露,呼应古代“灾异谴告”观念。“得非郡国政未洽,刺史闭合当自尤”转入自省,以反问语气反思地方治理的不足。“闭合”意象具象化官员闭门思过的姿态,体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逻辑。将自然灾异与政治得失勾连,深化忧患意识。“上赖天子仁且圣,神龙奔走不俟求”笔锋转向对皇权的称颂,认为瑞雪降临得益于天子仁德感召。“神龙”意象既指自然气象,亦隐喻君权神授的政治合法性。此句在自责后转向感恩,体现士大夫“君权天授”与“民本”思想的矛盾统一。“同云千里结雪意,一夕密下诚如羞”以“同云”摹写阴云密布之景,“千里”显空间辽阔,“一夕密下”状雪势骤急。“诚如羞”拟人化描写,赋予自然现象以道德情感,暗含天人交感的诗学思维。突破单纯写景,注入政治隐喻。“晓来赏心江海上,东望不见三神丘”雪后初霁的豁然之境。“三神丘”指蓬莱、方丈、瀛洲等仙山,望而不见既写实景,亦隐喻对太平盛世的期许。展现超脱尘俗的胸襟。“浑祛厉气发和气,明年黍稷须盈畴”由雪景转入农事展望。“祛厉气”呼应“渴雨雪”,将自然现象与政治清明关联;“黍稷盈畴”直指农业丰收愿景,体现“农为政本”的治理理念。此完成从灾异到祥瑞的叙事转折。“烟郊空阔猎者健,酒市暖热沽人稠”描绘雪后市井图景:郊野空旷处猎人矫健,酒肆熙攘中人流密集。白描手法展现民间生机,与“闭合自尤”形成对照,暗示灾后重建的活力。视听结合的细节增强画面感。“光精璨璨夺剑戟,清寒拂拂生衣裘”工笔刻画雪光凛冽之态。“夺剑戟”以兵器寒光比拟积雪反光,突出视觉冲击;“拂衣裘”通过触觉描写强化清寒体验。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增强音律美感。“铃斋贺客有喜色,饮酣歌作击前筹”转向庆贺场景:州衙内宾客喜形于色,宴饮击筹声此起彼伏。“铃斋”点明官署环境,“击前筹”化用典故,展现士大夫群体在自然祥瑞中的精神共鸣。“常愿帝力及南亩,尽使风俗如东邹”直抒政治理想:愿皇恩遍及田野,民风淳朴如邹鲁。化用《论语》“风乎舞雩”意象,将儒家教化理想融入现实诉求,体现“为政以德”的治理追求。“谁言吾子青春者,意在生民先发讴”结句自谦中见傲骨。以“青春者”回应友人对其年少不更事的质疑,用“先发讴”强调心系苍生的情怀,呼应《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
上一篇:宋·范仲淹《酬叶道卿学士见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