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ìng
fēng
·
·
qián
èr
zhèn
​​rǎng​
xià
yíng
bǎi
huā
zhōu
qīn
zhì​​

朝代:宋作者:范仲淹浏览量:1
luó
mǎn
chéng
chūn
bǎi
huā
zhōu
shàng
xún
fāng
yìng
huā
huā
yìng
jìn
chù
huǎng
rán
shēn
táo
yuán
guài
shān
wēng
liáo
gōng
míng
sàng
guī
shí
shù
yīng
jiě
xīn
shēng
dié
jiě
tiān
zhēng
jiào
bèi
huān

译文

春天即将结束,满城的人身着罗绮,去到那百花洲上游赏美景。江水与岸边的花朵相互映衬,花儿倒映在江水中,江水环绕着岸边的花。这美景没有尽头,恍惚之间好似身处通往理想境界的小路。请不要责怪山翁我只会安逸享乐,功名的“得”和“失”乃是时运注定。连那黄莺都懂得唱新声,花蝶懂得新舞。那都是上天赋与它们的本能,怎么能要求我辈就没有欢乐的情绪呢。

逐句剖析

"罗绮满城春欲暮":春天即将结束,满城的人身着罗绮,

# 罗绮:罗和绮。多借指丝绸衣裳,此指穿着华丽的游人。

"百花洲上寻芳去":去到那百花洲上游赏美景。

# 寻芳:游赏美景。

"浦映芦花花映浦":江水与岸边的花朵相互映衬,花儿倒映在江水中,江水环绕着岸边的花。

"无尽处":这美景没有尽头,

"恍然身入桃源路":恍惚之间好似身处通往理想境界的小路。

# 桃源路:通往理想境界之路。唐孟浩然《高阳池送朱二》诗:“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宋辛弃疾《水龙吟·题雨岩》词:“有怒涛声远,落花香在,人疑是、桃源路。”清纳兰性德《海棠春》词:“落红片片浑如雾,不教更觅桃源路。香径晚风寒,月在雀飞处。”参见“桃花源”。《白雪遗音·南词·乌啼花落》:“临别订期赠肺腑,缘何心口不相同。莫不是,另觅桃源路,许久全无信一封,害得我小侍儿报花无心赏。”参见“桃源洞”。指通往美人住处的路。南唐冯延巳《酒泉子》词:“陇头云,桃源路,两魂销。”明陈汝元《金莲记·湖赏》:“挑灯夜半自叹吁,几回梦入桃源路,须再聘沉鱼美姿。

"莫怪山翁聊逸豫":请不要责怪山翁我只会安逸享乐,

# 逸豫:安逸享乐。,山翁:山居的隐士。

"功名得丧归时数":功名的“得”和“失”乃是时运注定。

# 时数:时运,命数。,得丧:得失。

"莺解新声蝶解舞":连那黄莺都懂得唱新声,花蝶懂得新舞。

# 解新声:懂得流行音乐。

"天赋与":那都是上天赋与它们的本能,

"争教我辈无欢绪":怎么能要求我辈就没有欢乐的情绪呢。

# 争:怎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创作的一首寄怀词作。该词采用虚实结合手法,上阕写景,以“罗绮满城春欲暮”与“浦映花花映浦”形成城市繁华与自然清幽的对比,继而通过“桃源路”的典故,流露出对陶渊明式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下阕以“功名得丧归时数”展现仕途困顿的苦闷,又以“莺解新声蝶解舞”的盎然生机中完成自我排遣。功名难保、改革受挫,词人欲寄情于林泉莺蝶,体现了豁达心胸。然乐景愈盛愈显宦海悲辛,其中也暗藏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济世襟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创作于范仲淹知邓州期间。穰县故城位于今河南邓州市东南,百花洲为其营建的游咏胜境,位于穰城(今邓州市)东南郊。时年五十七岁的范仲淹主政邓州,次年所作《中元夜百花洲作》中“百花洲里夜忘归”之句,恰与此词形成互文,印证该词系五十七岁后追记游历之作。词人通过百花洲春景的虚实描摹,既记录宦游雅趣,更寄寓着庆历新政受挫后“仕途困顿与济世理想”的矛盾心境,是其晚年思想交锋的艺术见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宦海沉浮的寄怀词,借百花洲春色与林泉之乐,抒写仕途困顿中坚守济世理想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恍然身入桃源路”中的“桃源路”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暗指隐逸生活​​。词中表达山林原野的美景,远比繁华的城市生活来得好。这表明了范仲淹对官场生活已经厌倦,想离开朝廷,离开官场,退隐归田去,希望过陶渊明式的生活。典故的运用,既表达了词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又暗含着对仕途挫折的自我宽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阕用“罗绮满城春欲暮”描绘都城繁华,与“浦映芦花花映浦”的清幽景致形成对照,明媚春光愈浓愈显官场浮沉之无常;下阕“莺解新声蝶解舞”展现万物生机盎然,却引出“争教我辈无欢绪”的沉重叹息,自然之乐与仕途之苦形成反差。全词借绚丽春景反衬政治失意的苦闷,于莺飞蝶舞的鲜活图景中,透露出“功名得丧归时数”的深沉慨叹。

3. 分段赏析

《定风波》的开头“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写的是穰城之中虽然“罗绮满城”,衣饰繁华、热闹非凡,但春意将尽、草木凋零,繁华背后只剩暮春的萧索。正因如此,诗人便选择前往城外的百花洲,去寻觅那尚存的春日芳华,追求心中真正的自然之美。那么,百花洲上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浦映芹花花映浦”,彼此交映,水光花影相互辉映,恰似一幅天然画卷,美不胜收。而当人在这片美景之中流连忘返时,竟有种“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的感受,仿佛不经意间踏入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远离尘世喧嚣,进入另一番清静自适的天地。这一片章表面上描写的是城中春色已尽,诗人因而走向郊外,去寻觅更好的自然风光,但实际上,却寄托了作者自身的心绪与情感,那就是对城市繁华的冷漠与厌倦,对仕途与官场的无奈与倦意。穰城的“罗绮”虽盛,却掩盖不了诗人内心的疲惫;只有山林野外的自然之景,才能唤起内心的真正欢喜与平和。因此,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看,这既是一次踏青寻春的游赏,也是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这种心境,也正是范仲淹屡次自请外贬的重要原因之一,反映了他对朝廷虚浮风气的不满与疏离,寄托了他想要远离官场纷争、追求闲适生活的强烈愿望。下片紧接着写道:“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诗人自称“山翁”,以谦逊、豁达的态度,为自己渴望归隐的念头作出辩解,认为超然物外、安于自适,本就是人之常情,毋须旁人多加指责。接下来的“莺解新声蝶解舞”,描绘的是莺啼蝶舞、春意盎然的自然美景,表面上是对眼前景色的细腻描摹,实际上则寄寓着诗人心中那份与世无争、逍遥自得的归隐情怀。至于“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则将这种豁达、乐观的情感推向高潮:上天既然赐予了这般美好的山水风物,自己又怎能因尘世纷扰而郁郁寡欢、不能自乐呢?全词至此,虽写景,却景中含情,借自然之乐抒心中之志,既有超然洒脱之境界,也有归隐田园之志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仲淹《游庐山作》

下一篇:宋·范仲淹《知府孙学士见示和终南监宫太保道怀五首因以缀篇 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