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本唐相":我的先辈原本是唐朝的宰相,
"奕世天衢行":世世代代在朝廷的要道上行走。
"子孙四方志":家族的子孙们都有着四方之志,
"有家在江城":如今我们在江城有了自己的家。
"双松俨可爱":堂前那两棵松树庄重而可爱,
"高堂因以名":高大的厅堂就因为这两棵松树而取了名字。
"雅知堂上居":高雅地居住在这厅堂之中,
"宛得山中情":仿佛就得到了居住在山中的那种情趣。
"目有千年色":眼中看到的是仿佛历经千年不变的景色,
"耳有千年声":耳中听到的是仿佛历经千年不变的声音。
"六月无炎光":即使是在六月的时候,这里也没有炎热的阳光,
"长如玉壶清":长久地如同玉壶般清凉澄澈。
"于以聚诗书":在这里聚集了众多的诗书典籍,
"教子修诚明":用来教育子孙修养诚信和明智的品德。
"于以列钟鼓":在这里陈列着钟鼓等乐器,
"邀宾乐升平":邀请宾客到来,一同欢乐庆祝太平盛世。
"绿烟亦何知":那淡淡的绿色烟雾又知道些什么呢,
"终日在檐楹":整天萦绕在屋檐和柱子之间。
"太阳无偏照":太阳公正无私地照耀着,
"自然虚白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空灵洁白的意境。
"不向摇落地":不向那凋零飘落的地方,
"何忧岁峥嵘":又何必担忧岁月的艰难坎坷呢。
"勖哉肯构人":勉励啊,那些愿意继承祖业、努力构建家族未来的人,
"处之千万荣":如果能这样做,将会获得无比的荣耀。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1. 分段赏析
“我先本唐相,奕世天衢行。子孙四方志,有家在江城”开篇作者介绍自己的家族背景,说先辈是唐朝的宰相,世代在朝廷为官。“子孙四方志”表明家族子孙志向远大,遍布四方。“有家在江城”则点明了现在的家位于江城,在时空上从往昔的荣耀转到当下的家族现状,为后文描写家中的岁寒堂做了铺垫。“双松俨可爱,高堂因以名。雅知堂上居,宛得山中情。目有千年色,耳有千年声。六月无炎光,长如玉壶清。于以聚诗书,教子修诚明。于以列钟鼓,邀宾乐升平。绿烟亦何知,终日在檐楹。太阳无偏照,自然虚白生”这部分详细描写了岁寒堂。首先,“双松俨可爱,高堂因以名”,堂前两棵松树姿态可爱,堂也因此得名,体现出松与堂的紧密联系,也暗示了松树所象征的高洁品质是家族所崇尚的。“雅知堂上居,宛得山中情”,住在堂中仿佛置身山中,有一种清幽雅致的情趣,说明岁寒堂环境清幽,能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目有千年色,耳有千年声”,写诗人在此处能看到千年不变的景色,听到千年不变的声音,夸张地表现出此地的宁静与永恒,让人仿佛超脱于世俗的纷扰之外。“六月无炎光,长如玉壶清”,六月本是炎热之时,但此处却没有炎热的阳光,清凉如同玉壶,进一步强调了岁寒堂的清幽凉爽,给人一种纯净、清新之感。接下来,“于以聚诗书,教子修诚明”,表明诗人在堂中聚集诗书,教育子孙要修养诚信和明智,体现了对教育和家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视。“于以列钟鼓,邀宾乐升平”,写陈列钟鼓,邀请宾客,一同欢乐庆祝升平,展现出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对太平盛世的享受。“绿烟亦何知,终日在檐楹”,以绿烟终日在檐楹间飘荡,烘托出一种悠然闲适的氛围。“太阳无偏照,自然虚白生”,太阳公正无私地照耀,自然产生一种空灵洁白的意境,象征着一种公正、纯净的境界。“不向摇落地,何忧岁峥嵘。勖哉肯构人,处之千万荣”:“不向摇落地,何忧岁峥嵘”,诗人表示不担心岁月的艰难,就像松柏不畏惧凋零一样,体现出一种坦然面对岁月变迁的豁达态度。“勖哉肯构人,处之千万荣”,勉励家族中愿意继承祖业、努力奋斗的人,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获得千万般的荣耀,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励志奋进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家族未来的期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