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问东溟":举杯向东海发问,
# 东溟:东海。
"潮从何代生":潮水从哪一朝开始翻涌。
"宁非天吐纳":莫非是天空吞吐天地,
# 宁非:难道不是。
"长逐月亏盈":永远追随着月亮的圆缺盈亏。
"暴怒中秋势":中秋怒涛势不可挡,
"雄豪半夜声":半夜涛声雄浑壮阔。
"堂堂云阵合":乌云如军阵般聚合,
"屹屹雪山行":浪峰似雪山巍然奔行。
# 屹屹:山势高算。
"海面雷霆聚":海面雷霆汇聚轰鸣,
"江心瀑布横":江心白浪横亘如瀑。
"巨防连地震":巨浪震得堤岸连地颤动,
# 巨防:大堤。
"群楫望风迎":万千船桨望风而迎。
# 楫:指船。
"踊若蛟龙斗":潮水腾跃似蛟龙争斗,
"奔如雨雹惊":奔涌如暴雨雹惊。
"来知千古信":浪潮懂得千古兴衰的规律,
# 信:不发生误差,有规律。
"回见百川平":回望时百川已归于平静。
"破浪功难敌":破浪之力可敌千钧,
"驱山力可并":移山之势能够并行。
"伍胥神不泯":伍子胥英灵不灭,
"凭此发威名":凭借此潮显扬威名。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运用诸多震撼意象,描绘钱塘江潮的壮观,像用“万迭云”等状外形,“驱岛屿”等现动态,“战貔貅”等呈声威,营造雄浑壮阔氛围,表达对自然奇观的赞叹,同时将怒潮与伍子胥相连,赋予潮景传奇色彩。
2. 写作手法
比喻:把江潮比作“万迭云”“千寻练”,形象地描绘出潮水如层层堆叠的云朵般厚重,似千寻白练般绵长,展现其壮观外形;“驱岛屿”“蛟龙斗”将浪潮比作能驱动岛屿、相互争斗的蛟龙,生动呈现出巨浪的汹涌激荡,让读者仿若亲眼目睹潮涌的磅礴力量。联想:由眼前汹涌的怒潮联想到历史人物伍子胥,将自然奇观与历史传说相结合,使得江潮不仅是自然景象,更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增添传奇色彩,引发读者对潮涌背后故事的遐想。
3. 分段赏析
“把酒问东溟,潮從何代生。宁非天吐纳,长逐月亏盈”四句为开篇溯源。诗人以“问东溟”的拟人化笔法展开对潮汐本源的哲学追问,将自然现象升华为天人对话。“吐纳”“月亏盈”暗合道家“阴阳相生”与天文历法,以“天人感应”视角赋予潮汐宇宙级生命律动,奠定全诗雄浑的宇宙意识。“暴怒中秋势,雄豪半夜声。堂堂云阵合,屹屹雪山行。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巨防连地震,群楫望风迎。踊若蛟龙斗,奔如雨雹惊”十句为核心写景。通过“暴怒”“雄豪”等动态词汇与“雷霆聚”“瀑布横”的视听轰炸,构建潮汐的暴力美学。“雪山行”“蛟龙斗”以固态山峦与神话生物为参照,凸显潮水摧枯拉朽的动能;“连地震”“望风迎”则通过空间震颤与群体反应的侧面烘托,将自然伟力具象化为具有征服性的审美对象。“来知千古信,回见百川平。破浪功难敌,驱山力可并。伍胥神不泯,凭此发威名”六句转入历史维度。以“千古信”消解潮汐的瞬时性,将其纳入永恒时空;“破浪”“驱山”的夸张比拟暗合伍子胥“水葬怒涛”的传说,将自然现象与忠魂不灭的精神性相熔铸。尾句“发威名”既是对伍子胥的致敬,亦隐喻钱塘潮成为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在虚实交织中完成自然奇观的精神赋形。
上一篇:宋·范仲淹《中元夜百花洲作》
下一篇:宋·范仲淹《登表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