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ēng
shàng
rén
yún
xuān

朝代:宋作者:范仲淹浏览量:1
ài
shī
jiā
hǎo
yōu
xuān
jué
shì
fēn
chéng
xiāo
bàn
chuáng
yuè
dàn
xiǎo
shù
fēng
yún
yuǎn
jīng
nián
jiù
wēi
yín
bìng
shè
wén
zhǐ
yīng
jìng
chù
suǒ
lán
fēn

译文

我偏爱这方诗家雅境,幽静轩室远离尘世纷扰。澄澈的夜晚,半床洒满清辉月色,拂晓时分数峰隐现云间。高远意趣经年沉淀,轻声吟诗的声音被相邻的房屋中的人听到。只因身处清幽之境,自然收获如兰花芬芳般的感悟或品德。

逐句剖析

"爱此诗家好":我偏爱这方诗家雅境,

"幽轩绝世纷":幽静轩室远离尘世纷扰。

"澄宵半床月":澄澈的夜晚,半床洒满清辉月色,

# 澄宵:清静之夜。

"淡晓数峰云":拂晓时分数峰隐现云间。

# 淡晓:犹言拂晓。

"远意经年就":高远意趣经年沉淀,

# 经年:谓建亭费时近一年。,远意:宋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因获罪吕夷简,被贬知饶州(治所在今鄱阳县城)。在此期间,范仲淹曾在芝山之巅建亭。天气晴朗时,登亭可远望庐山,因名“远意亭”。后人亦称“芝亭”。

"微吟并舍闻":轻声吟诗的声音被相邻的房屋中的人听到。

# 并舍:指隔壁房间或邻居屋内。,吟:原作今,据四库本改。

"只应虚静处":只因身处清幽之境,

# 虚静处:指佛寺。梵语称佛寺为兰室、兰若,其义即空虚闲静之处。见《释氏要览》。

"所得自兰芬":自然收获如兰花芬芳般的感悟或品德。

# 兰芬:即兰室兰草芬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升上人碧云轩》是北宋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当时范仲淹因弹劾宰相吕夷简遭贬谪,在芝山寺旁自建小屋“碧云轩”作为休憩之所。此诗以“爱此诗家好”开篇,通过“幽轩绝世纷”“澄宵半床月,淡晓数峰云”等句,白描轩室远离尘嚣的环境与清幽的夜景晨雾,并借“远意经年就”、“所得自兰芬”等句,抒发了在虚静禅境中感悟到的高洁情操。全诗语言简净,以五言律诗形式将自然意象与心境交融,既表达了公务之余的闲适心境,亦暗含政治挫折后豁达超脱的胸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升上人碧云轩》是北宋范仲淹所作的一首诗。范仲淹在饶州做官的时候,常去芝山游玩休息。他在芝山寺旁边盖了一间小屋子,公务之余总爱去那里坐坐,写写诗。后来他还给这间小屋题名为“碧云轩”,并写了一首《升上人碧云轩》的诗,诗里就表达了这种轻松自在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隐逸诗。描绘了碧云轩的清幽景致,体现了自然与心境的交融,并表达了作者贬谪期间淡泊高洁、超脱世俗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澄宵半床月,淡晓数峰云”“半床月”既写月光洒落床榻的实景,“数峰云”以山间晨云烘托超然世外的氛围,景中寓情。景中蕴含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沉醉,以及超脱世俗的淡然情怀,情与景在晨雾与云峰间浑然一体。意象组合:​​“澄宵半床月,淡晓数峰云”通过“澄宵”(清朗的月夜)、“半床月”(月光洒落床榻的静谧)、“淡晓”(拂晓时分的朦胧)和“数峰云”(山间云雾缭绕的峰峦)等具体意象的叠加,构建出一幅幽远、空灵的山水画卷。这种组合不仅强化了自然景物的层次感,还通过光影与空间的对比(如“半床月”的局促与“数峰云”的开阔),传递出诗人身处虚静之地的禅意与超脱心境。

3. 分段赏析

“爱此诗家好,幽轩绝世纷。”​​,开篇点明对碧云轩的喜爱。“诗家好”既指此地适合吟诗作赋,也暗含对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欣赏;“幽轩”则突出环境的幽静清雅,“绝世纷”强调其与世俗纷扰的隔绝。“澄宵半床月,淡晓数峰云。​​”,描绘昼夜交替的静谧画面。“澄宵”与“淡晓”形成时间流动感,“半床月”以月光洒落床榻的细节,暗示诗人独处时的孤寂与澄明心境;“数峰云”则以远山云雾的淡远,烘托出超脱尘俗的意境。“远意经年就,微吟并舍闻。”​​,由景及情,转入心境的抒写。“远意”既指碧云轩的建造初衷(耗时经年),也暗含诗人对高远志趣的追求;“微吟并舍闻”则通过吟诗声与邻舍的互动,暗示诗人虽处僻地,仍与文人雅士保持精神交流。“只应虚静处,所得自兰芬。”​​,总结全诗,点明主旨。“虚静处”呼应佛寺的清净(梵语“兰若”即空静之义),亦暗含道家“虚静”哲学;“兰芬”以兰草芬芳象征高洁品格,表明诗人认为唯有在宁静环境中,方能涵养精神、提升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仲淹《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其八)》

下一篇:宋·范仲淹《依韵酬光化李简夫屯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