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此诗家好":我偏爱这方诗家雅境,
"幽轩绝世纷":幽静轩室远离尘世纷扰。
"澄宵半床月":澄澈的夜晚,半床洒满清辉月色,
# 澄宵:清静之夜。
"淡晓数峰云":拂晓时分数峰隐现云间。
# 淡晓:犹言拂晓。
"远意经年就":高远意趣经年沉淀,
# 经年:谓建亭费时近一年。,远意:宋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因获罪吕夷简,被贬知饶州(治所在今鄱阳县城)。在此期间,范仲淹曾在芝山之巅建亭。天气晴朗时,登亭可远望庐山,因名“远意亭”。后人亦称“芝亭”。
"微吟并舍闻":轻声吟诗的声音被相邻的房屋中的人听到。
# 并舍:指隔壁房间或邻居屋内。,吟:原作今,据四库本改。
"只应虚静处":只因身处清幽之境,
# 虚静处:指佛寺。梵语称佛寺为兰室、兰若,其义即空虚闲静之处。见《释氏要览》。
"所得自兰芬":自然收获如兰花芬芳般的感悟或品德。
# 兰芬:即兰室兰草芬芳。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隐逸诗。描绘了碧云轩的清幽景致,体现了自然与心境的交融,并表达了作者贬谪期间淡泊高洁、超脱世俗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澄宵半床月,淡晓数峰云”“半床月”既写月光洒落床榻的实景,“数峰云”以山间晨云烘托超然世外的氛围,景中寓情。景中蕴含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沉醉,以及超脱世俗的淡然情怀,情与景在晨雾与云峰间浑然一体。意象组合:“澄宵半床月,淡晓数峰云”通过“澄宵”(清朗的月夜)、“半床月”(月光洒落床榻的静谧)、“淡晓”(拂晓时分的朦胧)和“数峰云”(山间云雾缭绕的峰峦)等具体意象的叠加,构建出一幅幽远、空灵的山水画卷。这种组合不仅强化了自然景物的层次感,还通过光影与空间的对比(如“半床月”的局促与“数峰云”的开阔),传递出诗人身处虚静之地的禅意与超脱心境。
3. 分段赏析
“爱此诗家好,幽轩绝世纷。”,开篇点明对碧云轩的喜爱。“诗家好”既指此地适合吟诗作赋,也暗含对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欣赏;“幽轩”则突出环境的幽静清雅,“绝世纷”强调其与世俗纷扰的隔绝。“澄宵半床月,淡晓数峰云。”,描绘昼夜交替的静谧画面。“澄宵”与“淡晓”形成时间流动感,“半床月”以月光洒落床榻的细节,暗示诗人独处时的孤寂与澄明心境;“数峰云”则以远山云雾的淡远,烘托出超脱尘俗的意境。“远意经年就,微吟并舍闻。”,由景及情,转入心境的抒写。“远意”既指碧云轩的建造初衷(耗时经年),也暗含诗人对高远志趣的追求;“微吟并舍闻”则通过吟诗声与邻舍的互动,暗示诗人虽处僻地,仍与文人雅士保持精神交流。“只应虚静处,所得自兰芬。”,总结全诗,点明主旨。“虚静处”呼应佛寺的清净(梵语“兰若”即空静之义),亦暗含道家“虚静”哲学;“兰芬”以兰草芬芳象征高洁品格,表明诗人认为唯有在宁静环境中,方能涵养精神、提升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