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岂不盛":月光的光辉难道不盛大明亮吗,
# 光华:光芒,光彩。
"赏宴尚迟迟":只是这赏月宴饮的时间却还迟迟未到。
"天意将圆夜":上天的意思是要等到月圆之夜,
"人心待满时":人们的心里也都盼望着月亮圆满的时候。
"已知千里共":已经知道在这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人也都在共赏这月色,
# 千里共:南朝宋谢庄的《月赋》中,已经有“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句子。范仲淹之后的苏轼,更把它发挥成“千里共婵娟”的不朽名句。
"犹讶一分亏":可还是惊讶于此时月亮竟然还有一分的缺损。
# 一分亏:十四夜的月亮只差一分就圆满了。
"来夕如澄霁":如果明天晚上天气能够澄澈晴朗,
# 澄霁:天色晴明清朗。
"清风不负期":那清爽的风儿定不会辜负我的期盼。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八月十四夜月》是一首抒情写景诗。此诗的主题围绕着诗人在八月十四日夜对月的观赏与感悟展开,借景抒情,寓理于景,将自然之景、内心之情以及人生之理巧妙融合,营造出深邃的意境。
2. 写作手法
对比:文中将这首诗与传统赏月诗对比,指出传统赏月诗多以写景取胜,在景中寓情,而这首诗重在言理而兼以抒怀。通过对比,突出了这首诗独特的写作风格,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其在众多赏月诗中的与众不同之处,强调了其以理取胜并兼抒怀的特点,使读者对诗歌的独特性有更深刻的印象。欲扬先抑:首联中先写按常规写法会用华丽词藻浓墨重彩写月圆之美,然后写范仲淹仅用“光华”二字及反问语“岂不”来描绘,给人留下想象空间。先提及常规的华丽写法,为后文突出范仲淹简洁而巧妙的描写手法做铺垫,形成欲扬先抑的效果,更能体现出范仲淹用词的言简意赅和独特匠心,使读者对其独特的描写方式产生深刻的印象和赞赏。间接抒情:情景交融,“于景中见理,理中显情,使得景、情、理达到了有机的统一。”“‘澄霁’‘清风’与‘光华’相呼应,便使整个画面色彩更加柔和而美丽,阵阵秋风又给惆怅的情怀平添了几分爽意。”诗歌虽未着力写景,但通过对个别景物的点缀和映衬以及色彩的调配,如“澄霁”“清风”“光华”等,营造出和谐的画面,在景中蕴含了人生应遵循客观规律、豁达处世的道理,同时又在理中显露出诗人的惆怅与释怀等情感,使景、情、理相互交融,浑然一体,让读者在欣赏诗歌意境的同时,也能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独特视角勾勒出中秋前夕的月色画卷。“光华岂不盛”一句,用“光华”二字简洁而意蕴丰富地展现了月光的皎洁明亮,“岂不”这一反问词的运用,不仅强化了月光之盛的观感,更在读者心中留下广阔的想象天地。月光如练,本应是赏月的最佳时刻,然而“赏宴尚迟迟”一句却点出今日仅是八月十四,真正的赏月之夜——八月十五尚未到来。这里的“迟迟”,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等待,更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当前月景未达圆满的微妙遗憾,也暗含着作者对于个人政治改革事业未能全然如愿的深切感慨。颔联“天意将圆夜,人心待满时”紧承首联,深刻反映了古往今来人们普遍追求完美、渴望事事得全的美好愿景。这种愿望往往通过象征性的八月十五圆月得以寄托和表达。这既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心理浓缩,也是作者在面对人生不如意时的自嘲与宽慰。颈联“已知千里共,犹讶一分亏”则进一步描绘了人们在面对美景时的复杂心态。尽管人们深知月光千里共照,美轮美奂,但仍然会因为月亮尚有一丝未满而感到惊讶和惋惜。这里的“讶”字与首联中的“迟迟”相呼应,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在欣赏美景时既欲罢不能又略带惆怅的矛盾情绪。尾联“来夕如澄霁,清风不负期”作为全诗的落脚点,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在这一句中,作者用“澄霁”和“清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月光澄净、秋风送爽的画面,与前面的“光华”相呼应,使得整个画面色彩更加柔和而美丽。同时,这也象征着作者在经历人生起伏后,所达到的一种豁达与超脱的境界。他意识到,人生在世,不必过于追求完美和圆满,而应顺应自然规律,保持一颗豁达的心,不被世俗的羁绊所束缚。这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
4. 作品点评
在这首诗中,范仲淹虽然未将大量笔墨用于描绘月色的壮丽,但读者却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月光如在眼前的生动画面。他巧妙地运用个别景物的点缀与映衬,以及色彩的精心调配,使得整个画面在全景渲染中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这种以景入理、由理生情的手法,让景、情、理三者在诗中有机融合,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
上一篇:宋·范仲淹《晋祠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