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óng

朝代:宋作者:周敦颐浏览量:1
dōng
fēng
fàng
chū
cháng
shuí
shí
ā
tóng
duō
guī
zhuǎn
biān
niú
bèi
shàng
shēng
chuī
lǎo
tài
píng

译文

牧童趁着东风走出长坡,出去放牧,有谁能知道牧童的快乐有多少呢。回家路上鞭子在牛背上摇动,笛子吹奏着耳熟能详的太平曲。

逐句剖析

"东风放牧出长坡":牧童趁着东风走出长坡,出去放牧,

# 东风:一般是指春风。

"谁识阿童乐趣多":有谁能知道牧童的快乐有多少呢。

# 阿童:儿童。

"归路转鞭牛背上":回家路上鞭子在牛背上摇动,

# 转鞭:这里是牛鞭的意思,也就是鞭子放在了一旁。,归路:往回走的道路。

"笛声吹老太平歌":笛子吹奏着耳熟能详的太平曲。

# 太平歌:系落子。清代张焘《津门杂记·唱落子》:“北方之唱莲花落者,谓之落子。即如南方之花鼓戏也。”,吹老:这里应该是牧童的笛声美好,使一般民俗中的传唱歌曲都黯然失色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牧童》是宋代周敦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对牧童放牧及归途情景的描写,表达了对牧童纯真生活的赞美和对太平盛世的歌颂。诗的前两句“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描绘了春风吹拂下,牧童赶着牛群从长坡上放牧而出的画面,“谁识阿童乐趣多”则引发读者对牧童乐趣的好奇。后两句“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描写了牧童在回家路上,在牛背上挥动马鞭,吹奏笛子的情景,“吹老太平歌”将牧童的笛声与太平盛世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理学家,“北宋五子”之一

周敦颐(1017~1073),北宋理学家。原名敦实,以避英宗讳改名,字茂叔,谥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上,以濂溪名之,后人遂称“濂溪先生”。《宋史·道学传》将他列为道学之首,朱熹称其为“理学开山”。他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他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哲学范畴,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为宋明理学哲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其诗文大多是内心流露,体现了一种淡泊自适、无欲而静、自得其乐、随性自然的理趣。代表作品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乡村题材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牧童放牧图,展现了牧童在东风中于长坡放牧的情景,以及其归时在牛背上吹笛的悠然姿态,营造出宁静、美好的乡村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牧童这种简单快乐生活的欣赏。

2. 写作手法

对比:“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表现出牧童心境的平和、愉悦,沉浸在太平盛世的欢乐之中。而世俗之人可能会有各种烦恼和忧虑,心境难以如此单纯宁静。通过这种对比,更鲜明地展现出诗人对牧童所代表的那种纯真、闲适心境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东风放牧出长坡”,点明时间是东风吹拂的时节,地点是长坡,描绘出牧童赶着牛群在长坡上放牧的场景,为全诗营造出开阔、自然的乡村背景,展现出乡村生活的质朴与闲适。“谁识阿童乐趣多”,以反问的形式,引发读者思考,强调牧童放牧生活充满乐趣,这种乐趣不被常人轻易察觉,突出牧童独特的生活体验和单纯的快乐。“归路转鞭牛背上”,描绘了牧童在放牧归来时,悠闲地坐在牛背上,转动着手中鞭子的情景,进一步刻画了牧童悠然自得的形象,体现出乡村生活的悠然惬意。“笛声吹老太平歌”,牧童坐在牛背上吹奏着太平歌,“吹老”一词形象地表现出笛声的悠扬持久,不仅展现出牧童的欢乐,更营造出一种太平、祥和的乡村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这种乡村生活的赞美。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质朴凝练的笔触,勾勒出牧童与自然相融相生的美好图景,展现出纯粹质朴的生活风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安定祥和世道的憧憬。诗人借由对这般生活场景的细腻刻画,抒发了对理想社会形态的深切向往,同时也饱含着对自然本真之美的由衷赞美,于简洁的文字中蕴藏着深厚的情感与哲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周敦颐《同石守游》

下一篇:宋·周敦颐《思归旧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