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óng
shí
shǒu
yóu

朝代:宋作者:周敦颐浏览量:1
cháo
shì
shuí
zhī
shì
wài
yóu
shān
sōng
yǐng
yín
yōu
zhēng
míng
zhú
qiān
shéng
shuǐ
dēng
shān
wàn
shì
xiū
niǎo
jīng
bàn
bái
yún
xiāng
liú
páng
rén
xiào
píng
lán
jiǔ
wèi
liàn
lín
zuò
tuì
退
móu

译文

尘世中谁人知晓世外游览的乐趣,在杉树松树的影子里,沉浸于清幽的吟诗之境。争名逐利之人,如同被千条绳索束缚,我渡水登山,抛开了世间万事。野鸟不惊慌,好似把我当作同伴,白云默默无言,仿佛在把我挽留。旁人不要笑话我久久依着栏杆,因为我眷恋山林居所,在谋划退隐之事。

逐句剖析

"朝市谁知世外游":尘世中谁人知晓世外游览的乐趣,

"杉松影里入吟幽":在杉树松树的影子里,沉浸于清幽的吟诗之境。

"争名逐利千绳缚":争名逐利之人,如同被千条绳索束缚,

"度水登山万事休":我渡水登山,抛开了世间万事。

"野鸟不惊如得伴":野鸟不惊慌,好似把我当作同伴,

"白云无语似相留":白云默默无言,仿佛在把我挽留。

"傍人莫笑凭阑久":旁人不要笑话我久久依着栏杆,

"为恋林居作退谋":因为我眷恋山林居所,在谋划退隐之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同石守游》是宋代周敦颐所作的七言律诗。诗中描绘了世外游览之景,杉松影里,诗人沉浸于清幽之境。写作手法运用对比,将朝市中争名逐利之人“千绳缚”的状态,与自己度水登山“万事休”的闲适作比,凸显对名利的厌弃和对自然的向往。首联点明世外游的独特;颔联揭示名利束缚与游山玩水的不同心境;颈联借野鸟、白云展现山林的宜人;尾联表明留恋林居,有归隐之意。此诗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通过对山林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厌弃世俗名利、向往山林生活、萌生出归隐之心的情感,风格清新自然,给人以宁静超脱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理学家,“北宋五子”之一

周敦颐(1017~1073),北宋理学家。原名敦实,以避英宗讳改名,字茂叔,谥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上,以濂溪名之,后人遂称“濂溪先生”。《宋史·道学传》将他列为道学之首,朱熹称其为“理学开山”。他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他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哲学范畴,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为宋明理学哲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其诗文大多是内心流露,体现了一种淡泊自适、无欲而静、自得其乐、随性自然的理趣。代表作品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朝市谁知世外游,杉松影里入吟幽”。“朝市”代表着尘世的喧嚣与名利场,与“世外游”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诗人游览之地的清幽脱俗,鲜为世人所知。“杉松影里”营造出静谧的氛围,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吟诗,更显其悠然自得,流露出对世外清幽之境的喜爱。颔联:“争名逐利千绳缚,度水登山万事休”。此联运用对比手法,将世人在尘世中为争名逐利而被千般束缚的状态,与自己度水登山时万事皆抛的闲适心态相对比。“千绳缚”形象地描绘出名利对人的禁锢,而“万事休”则展现出诗人摆脱俗务后的轻松自在,表达了对追名逐利生活的厌弃。颈联:“野鸟不惊如得伴,白云无语似相留”。诗人运用拟人手法,野鸟见人而不惊,仿佛视诗人为同伴;白云默默无语,却好似在挽留诗人。生动地表现出山林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也从侧面烘托出此地的宁静宜人,诗人与自然相融,沉浸其中,不舍离去。尾联:“傍人莫笑凭阑久,为恋林居作退谋”。诗人直接表明心迹,告诉旁人不要笑话自己久久凭栏。“恋林居”直白地抒发了对山林居所的眷恋之情,“作退谋”则透露诗人已有归隐山林的打算,进一步强化了其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周敦颐《夜雨书窗》

下一篇:宋·周敦颐《牧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