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隐濂溪上":过去隐居在濂溪水畔,
# 旧隐濂溪上:四库本作濂溪溪上钓。濂溪:湖南省道县的溪流名称。
"思归复思归":但是还是一直想着回到家乡。
# 思归:思念自己的故乡,想望回到故乡。
"钓鱼船好睡":在渔船上安睡多么自在,
"宠辱不相随":荣宠与耻辱都不再跟随。
"肯为爵禄重":怎会为了高官厚禄而留恋。
"白发犹羁縻":即便白发苍苍,仍被官场束缚牵绊。
# 羁縻:束缚。
理学家,“北宋五子”之一
周敦颐(1017~1073),北宋理学家。原名敦实,以避英宗讳改名,字茂叔,谥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上,以濂溪名之,后人遂称“濂溪先生”。《宋史·道学传》将他列为道学之首,朱熹称其为“理学开山”。他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他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哲学范畴,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为宋明理学哲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其诗文大多是内心流露,体现了一种淡泊自适、无欲而静、自得其乐、随性自然的理趣。代表作品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怀乡抒怀诗。借对家乡的怀念、钓鱼船上安睡的隐居景象,写出了诗人渴望摆脱世俗纷扰的心愿,以及虽有才华与功名心却老大无成的不平之情。
2. 写作手法
复沓:“旧隐濂溪上,思归复思归”中“思归”重复出现,通过词语复沓叠加情感,强化了对故乡濂溪的深切眷恋与反复涌现的归乡渴望,让思乡之情更显浓烈。直抒胸臆:“宠辱不相随”一句直接袒露心志,不借助景物烘托,直白表达了摆脱世俗名利纷扰、超脱荣辱之外的人生追求,情感真挚鲜明。反问:“肯为爵禄重,白发犹羁縻”以反问句式发问,并非真问而是强调,直指为爵禄所困的现实,揭示出白发之年仍受官场束缚的无奈与不甘。意象组合:“旧隐濂溪上”“钓鱼船好睡”将濂溪、钓鱼船等意象组合,构建出一幅故乡隐居的闲逸图景,寄托了对远离世俗、安享自在生活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旧隐濂溪上,思归复思归”中,“旧隐”点明往昔隐居的故地,更运用复沓手法让“思归”一词重复出现,通过词语的叠加强化情感,将反复涌现的归乡渴望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字里行间满是对故乡濂溪的深切眷恋,让思乡之情更显绵长浓烈。“钓鱼船好睡,宠辱不相随”描绘归隐生活的闲适与超脱。“钓鱼船好睡”勾勒出在渔船中安然休憩的画面,简单的场景却充满了自在与惬意;“宠辱不相随”则点明这种生活的精神特质——不再被官场的荣耀与屈辱所牵绊,远离世俗的纷扰,凸显出归隐生活对心灵的解放,与官场的束缚形成鲜明对比。结尾“肯为爵禄重,白发犹羁縻”抒发对官场的反思与坚守。“肯为爵禄重”以反问的语气表明态度,不愿为了名利地位而勉强自己;“白发犹羁縻”则写出若贪恋爵禄,即便年老也会被官场束缚的无奈,“羁縻”一词形象地表现出官场对人的牵制与约束。这两句既是对世俗追名逐利的否定,也进一步强化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让全诗的情感从向往升华为对人生价值的清醒选择。
4. 作品点评
1139年濂溪书院建成之后,这首诗便作为周敦颐的文学遗存被归入教学体系之中。明代的《周元公集》把它和《爱莲说》一同收录,清代的《宋诗纪事》在评价此诗时称其“以简驭繁,得陶潜遗韵”。当代汉程网的诗词大全在收录该诗时,标注其展现了“宋代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两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