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ng

朝代:宋作者:周敦颐浏览量:2
shū
fáng
zuò
wàn
xiū
nuǎn
fēng
cǎo
yōu
shuí
dào
èr
qiān
nián
yuǎn
shì
ér
jīn
zhǐ
zài
yǎn
qián
tóu

译文

我独自端坐在书房中,万事万物都好像停了下来,阳光温暖,微风和煦,小草也是油绿的。有谁能说出古往今来两千多年的事呢,而道如今却好像就发生在眼前。

逐句剖析

"书房兀坐万机休":我独自端坐在书房中,万事万物都好像停了下来,

# 兀坐:端坐。

"日暖风和草色幽":阳光温暖,微风和煦,小草也是油绿的。

"谁道二千年远事":有谁能说出古往今来两千多年的事呢,

"而今只在眼前头":而道如今却好像就发生在眼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读易象》是宋代周敦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首句写诗人于书房中兀坐,世间的繁杂事务尽皆抛诸脑后;次句绘温暖日光、柔和春风与幽青草色,烘托出书房外静谧宜人的自然氛围;后两句忽生今古之慨,那跨越二千年的悠远往事,恍若此刻正于眼前重现。这首诗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贯通历史与当下的意境,充满哲思意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理学家,“北宋五子”之一

周敦颐(1017~1073),北宋理学家。原名敦实,以避英宗讳改名,字茂叔,谥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上,以濂溪名之,后人遂称“濂溪先生”。《宋史·道学传》将他列为道学之首,朱熹称其为“理学开山”。他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他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哲学范畴,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为宋明理学哲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其诗文大多是内心流露,体现了一种淡泊自适、无欲而静、自得其乐、随性自然的理趣。代表作品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渲染:“日暖风和草色幽”描写了书房外阳光温暖、微风和畅、草色清幽的春日景象,渲染了书房外的自然美景与宁静环境,流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陶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安然。

2. 分段赏析

“书房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两句是诗人读书情境的写照。首句“书房兀坐”勾勒出静坐研读的姿态,“万机休”以“万机”代指世俗纷扰,直言抛却尘务的澄明心境,“休”字如快门定格,突显内心的宁静专注;次句“日暖风和草色幽”转向环境描写,“日暖风和”从触觉传递春日的温和惬意,“草色幽”以视觉绘青草的静谧幽深,三种感官交织,将书房外的自然景致渲染得恬淡宜人,既烘托出读书时的闲适氛围,亦暗喻心灵与自然的和谐共振。“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前头”两句是全诗的哲思升华。以“谁道”的反问起笔,打破时间的壁垒,将《周易》所承载的二千年古哲与当下感悟并置;“远事”与“眼前头”形成鲜明时空对比,却以“只在”二字斩截作答,直陈古圣智慧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今人心意相通、可触可及。此句妙在以日常体验消解历史隔阂,既体现《周易》“通古今之变”的思想特质,亦暗含“道不远人”的理学认知——真理超越时空,只需静心体悟便能豁然贯通。全诗以质朴语言写透读书悟理的瞬间顿悟,于平淡中见奇崛,在写实中藏玄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周敦颐《题酆都观·仙都观》

下一篇:宋·周敦颐《喜同费君长官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