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厌尘坌乐静元":我在很久之前就厌恶凡尘了,现在更喜欢安静的环境,
# 尘坌:尘俗。
"俸微犹乏买山钱":薪俸微薄都不够买山钱。
# 微:少。
"徘徊真境不能去":我在真正的仙境前来回徘徊,不能进入,
"且寄云房一榻眠":那就让我在这云房之中睡一觉吧。
理学家,“北宋五子”之一
周敦颐(1017~1073),北宋理学家。原名敦实,以避英宗讳改名,字茂叔,谥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上,以濂溪名之,后人遂称“濂溪先生”。《宋史·道学传》将他列为道学之首,朱熹称其为“理学开山”。他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他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哲学范畴,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为宋明理学哲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其诗文大多是内心流露,体现了一种淡泊自适、无欲而静、自得其乐、随性自然的理趣。代表作品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题咏抒怀诗。描绘了对尘世喧嚣的厌烦、现实困顿及在酆都观流连歇息之景,营造出清幽与无奈交织的氛围,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归隐不得的无奈及暂得慰藉的情感。
2. 分段赏析
首句“久厌尘坌乐静元”,“尘坌”指尘世纷扰,“久厌”直抒胸臆,“乐静元”点出对本真清静的向往,开篇便立起超脱尘俗的基调,为后文宿山房做铺垫。次句“俸微犹乏买山钱”,转写现实困境。俸禄微薄到连归隐买山的钱都没有,“犹乏”二字含无奈,却无抱怨,反而让对清静的渴望更显真切,即便不能久居,暂得安宁也足矣。第三句“徘徊真境不能去”,“真境”指酆都观的清幽之境,“徘徊”“不能去”描动作,显对美景的不舍,将前文的“乐静”落到具体场景,景与情自然相融。尾句“且寄云房一榻眠”,“且”字见随遇而安,“云房一榻”写宿处简朴,却透着安然。虽不能归隐,暂借山房安睡也觉满足,把无奈化为豁达,余味悠长。
上一篇:宋·周敦颐《赞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