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áng
làng
zhōu
yán
fèng
chóu
shí
jiù
bié
zhī
zuò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wàn
shù
shēng
mǎn
qiān
qiū
gāo
zhōu
chū
jùn
guō
bié
jiǔ
jiāng
tāo
liáng
huì
jiǔ
shēng
tài
láo
qióng
chóu
dàn
yǒu
qún
dào
shàng
máo
jiù
fēn
shǒu
shǐ
使
jūn
hán
zèng
páo
shā
tóu
huáng
shī
āi
háo

译文

千山万壑中充满树叶的声响,千座山崖间秋日气息高远。乘舟驶出郡城,饯别的酒意寄托给江涛。美好的相聚不会持续太久,这一生为何如此辛劳。穷困忧愁只剩一身骨头,众多的盗贼仍然像毛发一样多。我舅舅不舍得分别,王使君在寒冷时赠予袍子。黄昏时分,沙滩上的天鹅,失去伴侣独自哀鸣。

逐句剖析

"万壑树声满":千山万壑中充满树叶的声响,

"千崖秋气高":千座山崖间秋日气息高远。

"浮舟出郡郭":乘舟驶出郡城,

# 郡郭:郡城。,浮舟:一作“浮云”。

"别酒寄江涛":饯别的酒意寄托给江涛。

"良会不复久":美好的相聚不会持续太久,

"此生何太劳":这一生为何如此辛劳。

"穷愁但有骨":穷困忧愁只剩一身骨头,

# 但:一作惟。

"群盗尚如毛":众多的盗贼仍然像毛发一样多。

"吾舅惜分手":我舅舅不舍得分别,

"使君寒赠袍":王使君在寒冷时赠予袍子。

"沙头暮黄鹄":黄昏时分,沙滩上的天鹅,

# 沙头:沙滩边,沙洲边。

"失侣自哀号":失去伴侣独自哀鸣。

# 自:一作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王阆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别之作》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长律。全诗以宴饮送别为背景,通过“万壑树声满,千崖秋气高”等意象展现阆中山水的壮阔与萧瑟,既表达对亲友离别的感伤,又暗含对安史之乱后山河破碎的忧思。诗中“穷愁但有骨,群盗尚如毛”等句,以直白语言刻画诗人漂泊困顿的身世与对乱世的愤懑。结尾“沙头暮黄鸪,失侣自哀号”借暮鸦哀鸣,烘托孤寂凄凉的氛围。全诗语言质朴沉郁,情景交融,体现了杜甫“诗史”风格中家国情怀与个人命运的深刻交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宗广德年间(763年),杜甫因避乱两度流寓阆州,受当地官员宴请后所作。诗中“惜别”既指与亲友的离别,亦隐喻对国家动荡的痛心。阆州山水的壮丽与诗人漂泊的凄凉形成对比,暗含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长律,也是一首送别诗。介绍了诗人在阆州筵席上与十一舅惜别的情景,描绘了当地秋日山水景色,体现了个人漂泊与国家动荡的处境,营造了悲凉氛围,表达了离别伤感与忧国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万壑树声满,千崖秋气高”,通过描写千山万壑中树叶的声响和秋日山崖间的高远气息,展现阆州秋日山水景象,融入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感受,为下文的离别之情做铺垫。情景交融:“沙头暮黄鸪,失侣自哀号”,以黄昏沙头失侣的黄鸪哀号之景,既描绘了实景,又暗合诗人与亲友离别的伤感,将景物与情感融合,强化了惜别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万壑树声满,千崖秋气高”,这两句描绘了阆州的秋日景象。“万壑”“千崖”展现出地域的广阔,“树声满”写出山间树叶声响的密集,“秋气高”则体现出秋日空气的清朗高远。整体画面开阔,既写出了自然景色的特点,也隐约透出一种萧瑟之感,为全诗奠定了沉郁的基调。“浮舟出郡郭,别酒寄江涛”,写离别时的情景。乘舟离开郡城,饯别的酒意仿佛寄托在江涛之中。“浮舟”点明出行方式,“别酒”直写离别场景,而“寄江涛”则将离别的情感与江水相连,显得含蓄而深沉,让离别之情更添绵长。“良会不复久,此生何太劳”,抒发对相聚短暂和人生辛劳的感慨。美好的聚会不能长久,人生为何如此劳碌。这两句由离别场景转向对人生的感叹,既写出了与亲友相聚短暂的惋惜,也暗含了诗人对自身漂泊生涯的无奈。“穷愁但有骨,群盗尚如毛”,描写自身处境与社会现实。穷困忧愁只剩一身瘦骨,而盗贼仍多如牛毛。这两句直击现实,既写出了诗人的困顿,也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社会的动荡,满含悲愤之情。“吾舅惜分手,使君寒赠袍”,写亲友的情谊。十一舅不舍分别,王使君在寒冷时赠予袍子。通过具体的人事描写,展现了离别时的温情,与前文的悲苦形成对比,让情感更显复杂。“沙头暮黄鸪,失侣自哀号”,以景结情。黄昏沙头的黄鸪,因失去伴侣而独自哀鸣。这既是对眼前景物的描写,也象征着诗人与亲友的离别,用黄鸪的哀号强化了惜别的伤感,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之一,清代学者钱谦益将其收录到《杜工部集》的笺注本中,后来经过郝润华校勘整理,成为研究杜甫在巴蜀时期思想与艺术成就的重要文献。根据2023年的统计数据,杜甫在759年至766年间,在成都、阆州等地创作的诗歌现存约400首,其中创作于阆州的诗作大约占15%。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

下一篇:唐·杜甫《宴王使君宅题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