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zhōu
shī
èr
shí
shǒu
shí
èr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shān
tóu
nán
guō
shuǐ
hào
běi
liú
quán
lǎo
shù
kōng
tíng
qīng
chuán
qiū
huā
wēi
shí
wǎn
jǐng
zhōng
biān
yǎng
bēi
shēn
shì
fēng
wèi
rán

译文

山头之上坐落着南郭寺,泉水名为北流泉。古老的树木生长在空寂的庭院中,清澈的渠水在整个城邑间流传着它的美名。秋花在高耸的岩石底部绽放,傍晚的景色映衬着横卧的古钟 。我俯仰之间悲叹自己的身世,溪边的风也仿佛为此而发出飒飒的声响。

逐句剖析

"山头南郭寺":山头之上坐落着南郭寺,

# 南郭寺:位于秦州城东南约三华里的慧音山北坡,今尚存。南:一作东。

"水号北流泉":泉水名为北流泉。

# 北流泉:在南郭寺内,因泉水北流而得名。今存泉井一眼,水味甘甜。

"老树空庭得":古老的树木生长在空寂的庭院中,

# 老树:南郭寺庭院有古柏两株,今尚存活。

"清渠一邑传":清澈的渠水在整个城邑间流传着它的美名。

"秋花危石底":秋花在高耸的岩石底部绽放,

"晚景卧钟边":傍晚的景色映衬着横卧的古钟 。

# 边:一作前。

"俯仰悲身世":我俯仰之间悲叹自己的身世,

"溪风为飒然":溪边的风也仿佛为此而发出飒飒的声响。

# 飒:一作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二》为杜甫寓居秦州时所作。主题围绕诗人触景生情,抒发身世之悲。首联点明南郭寺位置,以及北流泉名号,一静一动勾勒出画面。颔联“得”字让空庭老树充满生机,“传”字写出清泉惠及全城,展现自然与生活之美。颈联描绘秋花于危石下、晚景在卧钟边,营造出清冷、萧索氛围。尾联直抒胸臆,诗人面对眼前景,联想到自身漂泊、坎坷境遇,不禁悲从中来,连溪风都似在叹息。写作手法上,诗人借景抒情,将复杂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以白描手法勾勒秦州景物,情与景自然交融,尽显暮年流落他乡的深沉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二》乃杜甫抵达秦州(今甘肃天水)后创作的一首诗。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毅然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之职,开启了“因人作远游”的艰难旅程。他自长安启程,首站便来到秦州。在此期间,杜甫以五言律诗的形式,陆续创作了二十首诗。这些诗作,或描绘当地的山川景致与风土人情,或抒发对时世动荡的感伤,亦或倾诉个人身世的悲苦,它们被统一命名为“秦州杂诗”。从组诗末首的最后两句推测,这组诗或许是杜甫以诗代信,寄给昔日朝廷同僚的。彼时,正值“安史之乱”的第五个年头。尽管李唐王朝已有所收复失地,但黄河以南、以北的大片区域,依旧在安史叛军的残酷践踏下,百姓痛苦不堪。中原大地战火熊熊燃烧,西北边境亦是烽火连天,关辅地区还遭遇饥荒,整个国家千疮百孔,人民生活困苦。而杜甫,仅曾以左拾遗的身份在京城任职,此时他辞去官职,带着家眷一路西行,流落到秦州,留下了诸多广为流传的诗作,《秦州杂诗二十首》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属写景抒情诗。诗描绘秦州南郭寺的景色,首联点明南郭寺位置及北流泉名号。颔联写空庭中的老树,清渠惠及一邑。颈联刻画秋花在危石底,晚景伴着卧钟,营造出静谧又略带荒凉的氛围。尾联直抒胸臆,诗人俯仰间悲叹身世,溪风吹来更添凄凉。全诗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在秦州的孤寂与对身世的哀伤。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老树”“危石”“卧钟”等是静景,展现出环境的静谧;“北流泉”的流动和“溪风”吹动则为动景,动静相衬,让画面更具层次感。烘托:以“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的萧索之景,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悲怆,强化情感表达。

3. 分段赏析

首联点明地点,简洁交代南郭寺位于山头,北流泉声名远播。短短两句,勾勒出秦州南郭寺的地理位置与周边特色水景,为全诗奠定了写景的基调,也自然地引出下文对寺中景象的描写。颔联描绘寺内景象,古老的树木在空旷的庭院中傲然生长,清澈的渠水美名在整个城邑中传颂。“老树”与“空庭”相互映衬,尽显古朴、清幽;“清渠之“清”和“一邑传”则体现出其澄澈与影响力,暗示此地历史悠久且富有生机。颈联进一步刻画寺中景致,秋天的花朵在高耸的岩石底部顽强绽放,傍晚的余晖洒在横卧的古钟旁。“秋花”“危石”“晚景”“卧钟”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萧索又略带沧桑的氛围,展现出岁月的沉淀与时光的流逝。尾联由景及人,诗人俯仰之间,联想到自己漂泊的身世,不禁悲从中来,此时溪边的风也仿佛感知到他的情绪,发出飒飒声响。借“溪风”烘托出内心的凄凉与怆然,将个人身世之悲与眼前之景紧密相连,情感真挚而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適)》

下一篇:唐·杜甫《郑附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