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万余里":走了迢迢万里路,
# 迢迢:远貌。
"领我赴三军":终于被领着来到三军。
"军中异苦乐":军中的苦乐相差悬殊,
# 异苦乐:是说苦乐不均。在剥削阶级的部队中,官兵总是对立的。
"主将宁尽闻":主将对此哪能了解详尽。
"隔河见胡骑":隔着河水望见了敌人的骑兵,
# 骑:指骑兵。,河:即交河。
"倏忽数百群":眨眼间就驰过了几百群。
# 倏忽:一会儿工夫。
"我始为奴仆":我现在仅仅是个小卒,
# 我始为奴仆:旧注:卫青奋于奴仆。《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说当时“戍边者多为边将苦使,利其死而没其财”。可见“为奴仆”确是实际情形。
"几时树功勋":何时才能建立功勋。
# 树:立也。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军事题材的五言古诗,此诗以征夫视角,描绘了其跋涉万里初到军中的经历,体现了军中苦乐不均、官兵对立的黑暗现象,以及底层士卒如奴仆般被役使却难以建立功勋的困境。
2. 分段赏析
首二句,“迢迢万里余”强调了路途的遥远,突出了征夫行程的艰辛,也暗示了战争的旷日持久以及朝廷对边疆战事的大规模投入。“领我赴三军”则点明了目的地,一个“领”字,表现出征夫的被动与无奈,他们是被强制带到军队中去服兵役的,为下文对军中生活的描写做了铺垫。“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二句揭示了军中的现实问题,“异苦乐”直接指出了官兵之间生活待遇的悬殊差异,士兵们承受着艰苦的训练和战争的危险,而将领们却可能过着相对舒适的生活。“宁尽闻”以反问的语气,暗示了主将对士兵疾苦的忽视,反映出军队内部的等级分化和不合理现象,表达了征夫对这种不公的不满和无奈。“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描绘了边疆紧张的军事局势,敌人的骑兵近在咫尺,而且数量众多,随时可能发动进攻,营造出一种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氛围。“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则由对外部局势的描写转向征夫的内心世界,征夫感慨自己在军中地位低下,如同奴仆,渴望能够建立功勋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又深知在这种艰苦的环境和不公平的待遇下,立功并非易事,流露出一种迷茫和无奈的情绪。
# 刘云:眼前语,意中事,通透自别;亦极哀怨之体,所以可传(首四句下)。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钟云:此语出“主将”门,便足王师(“军中”二句下)。谭云:真悲愤。钟云:热中(“我始”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单复曰:此殆不甘为人下而思欲自奋者(末二句下)。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军中异苦乐”,又意外意;乐者不言,言者不乐。不曰“为军士”,而曰“为奴仆”,盖军人以强弱相役,此正其所苦。而无从赴诉于主将者。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上四章俱是途中事,此章始至军中而述所经历。末句不徒感慨,亦有鼓锐意。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李因笃曰:结语有深味,想打之却聘者,与此同悲。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读“我始”二语,寒士泪下。此章乃九诗之适中,为前后过峡,如曲谱之有过赚。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五章初到军中而叹,亦见功名难就意,就三首末二句翻转。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足感伤语。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