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è
shí
yuè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mǎn
fēi
míng
jìng
guī
xīn
zhé
dāo
zhuǎn
péng
xíng
yuǎn
pān
guì
yǎng
tiān
gāo
shuǐ
shuāng
xuě
lín
jiàn
máo
shí
zhān
bái
zhí
shǔ
qiū
háo

译文

秋天的夜晚月光皎洁,满眼看到的都像是镜子的反光,盼望归乡的心痛楚得就像折断了大刀。自己的一生到处漂泊,就像蓬草那样随风飘转,仰头遥看天空,哪里能攀折到月中桂树的枝条。看着月光下的江水溜溜,使人疑惑是满地的霜雪,栖息在林中,月光明亮得能看得见细小的羽毛。此时此刻仰起头来看着空中的月亮,真好像能够数得清月亮里的白兔身上的羽毛。

逐句剖析

"满目飞明镜":秋天的夜晚月光皎洁,满眼看到的都像是镜子的反光,

# 明镜:比喻晶莹皎洁的圆月。

"归心折大刀":盼望归乡的心痛楚得就像折断了大刀。

# 折大刀:折断大刀。《古乐府》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乐府解题》:“大刀头者,刀头有环也。何当大刀头者,何日当还也。”环与还同音,古人因之借音取义。折:谓归心摧折。

"转蓬行地远":自己的一生到处漂泊,就像蓬草那样随风飘转,

# 转蓬:也叫蓬转,蓬草随风飞转的意思。蓬,即飞蓬,草名,秋后枯萎断根,遇风即飞飘无定。

"攀桂仰天高":仰头遥看天空,哪里能攀折到月中桂树的枝条。

# 攀桂:指望月,相传月中有桂树。桂:此指桂宫,即月宫。相传月中有桂树,故称。

"水路疑霜雪":看着月光下的江水溜溜,使人疑惑是满地的霜雪,

"林栖见羽毛":栖息在林中,月光明亮得能看得见细小的羽毛。

# 栖:鸟类歇宿之称,此指停留。

"此时瞻白兔":此时此刻仰起头来看着空中的月亮,

# 瞻白兔:望月。相传月中有玉兔。白兔: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晋傅咸《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因以白兔代指月亮。

"直欲数秋毫":真好像能够数得清月亮里的白兔身上的羽毛。

# 数秋毫:见月光之明亮。数,一根一根地计算。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此指兔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中秋佳节之际,在夔州瀼西之地所作的一首抒情诗。彼时,杜甫身处异乡,望着空中皎洁的中秋满月,心中涌动着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身处夔州的困苦境遇。他通过细腻描绘月夜的景致,寓情于景,既展现了中秋满月的壮丽景象,又深刻表达了作为客居夔州之人的愁苦心境与迫切的归乡愿望。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杜甫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充满了浓厚的思乡之情与人生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杜甫虽怀揣着“辅佐君王,比肩尧舜,再塑淳朴民风”的宏伟抱负,但他的仕途却充满了曲折与艰辛,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流离失所中度过。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为了躲避战乱,栖身于瀼西(今四川奉节瀼水西岸地区)。在这期间,他连续三个夜晚,在同一地点创作了《十六夜玩月》、《十七夜对月》以及另外两首诗,这些作品均是在那段动荡岁月中的心灵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主题是中秋月夜的思乡之情和对国家战乱的忧虑。杜甫通过描绘中秋满月的景象,寓情于景,表达了自己身处异乡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以及对国家战乱、人民疾苦的忧虑与同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杜甫通过描绘中秋满月的景象,如“满月飞明镜”,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寓于其中。月亮作为中秋的象征,引发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用典:“归心折大刀”一句借用了吴刚伐桂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吴刚在月宫中被罚砍桂花树,诗人借此比喻自己虽心怀归乡之志,却无奈身处异乡,无法回归。象征:诗中的“转蓬”象征着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如同蓬草随风飘荡,远离故乡。这种象征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含蓄而富有深意。借代:“白兔”:在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白兔,因此“白兔”常被借代为月亮的代称。诗中“此时瞻白兔”一句,即是以白兔代月,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凝视和思索。比喻:“满目飞明镜”:将天空中皎洁的月亮比作飞动的明镜,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的明亮和圆润,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明亮和清晰。这个比喻不仅描绘了月亮的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满月”开篇,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月亮如同明镜般高悬夜空,皎洁明亮。这一景象不仅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也引发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归心折大刀”一句,借用吴刚伐桂的典故,以“大刀”象征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形象地表达了这种情感之强烈,仿佛连大刀都能被其折断。这种夸张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苦。颔联通过“转蓬”和“攀桂”两个意象,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漂泊之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转蓬随风飘荡,象征着诗人身处异乡、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而攀桂则暗含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但现实却让他遥不可及。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颈联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秋月夜的景色。月光如水,照得水面如同覆盖了一层霜雪,这种景象既美丽又清冷,与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林栖见羽毛”一句,则通过月光下林中栖息的鸟儿隐约可见的羽毛,进一步展现了月夜的静谧与美丽。这两句诗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使得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具象化。尾联以“瞻白兔”为引子,将读者的视线引向月宫中的玉兔。诗人通过“直欲数秋毫”的夸张手法,表达了月光之明亮以及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深。这种夸张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真挚动人。同时,“瞻白兔”这一举动也寓意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与颔联中的“攀桂”相呼应,形成了诗歌情感上的升华。

4. 作品点评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高度艺术价值的佳作。它通过生动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和谐的韵律以及真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卓越才华和深厚的人文情怀。这首诗不仅是对中秋月夜的赞美,更是对人生、社会和国家的深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破无迹,妙。首句冠古,第二日用不得,却不说出中秋。

清冯班

# 此中秋望月之作。上首写圆月初上,下首写月移将晓。漂泊他乡的凄苦,“日近长安远”的叹恨,俱在不言中。“攀桂仰天高”,既言天中月高,亦寓攀桂不得;末之“张弓倚残魄”,仍见居止无定意。此二诗似被老杜依一首律诗之格局来布置:上首前四句、下首后四句是望月感怀、望月感时,上首后四句、下首前四句写月之明洁及月下山城景色,直似律诗之中间两联,可见老杜写景状物之笔力。此二首之后,尚有《十六夜玩月》《十七夜对月》两首五律,当是意犹未尽的续作。

不详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宋红《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寄题江外草堂》

下一篇:唐·杜甫《秋兴八首(其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