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曾祖姑":我的曾祖姑母,
# 祖:一作老。
"尔之高祖母":是你的家族高祖母。
"尔祖未显时":你的祖父未显达时,
"归为尚书妇":嫁给了尚书(王珪)为妻。
# 尚书:王圭也。
"隋朝大业末":隋炀帝大业末年,
"房杜俱交友":(你祖父)与房玄龄、杜如晦结为朋友。
# 房杜:史载王圭微时,与房、杜游,其母窥见大惊,敕具酒食尽欢,曰:“二客公辅器,子必与之偕贵。”
"长者来在门":荒年时,长者(房杜)登门拜访,
"荒年自糊口":家中只能以粗茶淡饭待客。
"家贫无供给":家中贫困无钱置办酒菜,
"客位但箕帚":客房里只有扫帚簸箕(待客)。
"俄顷羞颇珍":片刻间端出珍贵菜肴,
# 羞颇珍:一作颇羞珍。
"寂寥人散后":宴席散后只余冷清。
"入怪鬓发空":见客人惊讶于自己发髻空空,
"吁嗟为之久":叹息良久。
"自陈翦髻鬟":自述剪下发髻,
"鬻市充杯酒":卖钱换酒款待诸公。
# 杯:一作酤。
"上云天下乱":天下大乱,
"宜与英俊厚":应厚待英才。
"向窃窥数公":暗中观察房杜等人,
"经纶亦俱有":发现他们皆有治国之才。
"次问最少年":最后问及最年轻的虬髯少年,
"虬髯十八九":年约十八九岁。
"子等成大名":你们将来能成就大业,
"皆因此人手":全靠这个人(李世民)的帮助。
"下云风云合":她还预言:等到风云际会时,
"龙虎一吟吼":龙虎相鸣,必成大业。
"愿展丈夫雄":愿(你们)施展大丈夫的雄心,
"得辞儿女丑":摆脱儿女情长的束缚。
"秦王时在坐":当时秦王(李世民)也在座,
"真气惊户牖":他的非凡气度令门户震动。
"及乎贞观初":到了贞观初年,
"尚书践台斗":官至高位,登上台阁。
"夫人常肩舆":常乘坐肩舆上殿,
"上殿称万寿":皇帝为她祝寿。
"六宫师柔顺":六宫嫔妃以她的柔顺为榜样,
"法则化妃后":她的品德成为后妃的准则。
"至尊均嫂叔":皇帝将她视为嫂辈,
"盛事垂不朽":这等盛事将永垂不朽。
"凤雏无凡毛":凤雏没有平凡的羽毛,
"五色非尔曹":绝非寻常之辈。
"往者胡作逆":往昔安禄山叛乱,
"乾坤沸嗷嗷":天下动荡,民不聊生。
"吾客左冯翊":我客居左冯翊(今陕西大荔)时,
# 左:一作在。
"尔家同遁逃":你家也一同逃难。
"争夺至徒步":为生存奔波,甚至徒步逃亡,
"块独委蓬蒿":孤身被困于荒野蓬蒿中。
"逗留热尔肠":因担忧我而停留,
"十里却呼号":跑出十里仍呼喊我的名字。
"自下所骑马":下马将坐骑让给我,
"右持腰间刀":右手握着腰间的刀。
"左牵紫游缰":左手牵着紫色的缰绳,
"飞走使我高":让我骑马飞驰脱离险境。
"苟活到今日":如今我能苟活至今,
"寸心铭佩牢":心中对你的恩情铭记不忘。
"乱离又聚散":战乱中离别又相聚,
"宿昔恨滔滔":往昔的遗憾如滔滔江水般难忘。
"水花笑白首":水花仿佛在嘲笑我的白头,
"春草随青袍":春草映衬着你身上的青袍。
"廷评近要津":你担任廷评(司法官职),接近朝廷要职,
"节制收英髦":应节制言行,收揽英才。
"北驱汉阳传":你北往汉阳传递政令,
"南泛上泷舠":南渡泷水乘舟而行。
"家声肯坠地":怎肯让家族声誉衰落,
"利器当秋毫":当如利器般明察秋毫。
"番禺亲贤领":番禺(今广州)由贤能统领,
"筹运神功操":你当运筹帷幄,施展非凡才干。
"大夫出卢宋":地方官员如卢、宋二公般清廉,
# 宋:一作宗。
"宝贝休脂膏":不搜刮民脂民膏。
"洞主降接武":洞主(南方部族首领)相继归降,
"海胡舶千艘":海外胡商的船只云集港口。
"我欲就丹砂":我想追寻丹砂(求仙问道),
"跋涉觉身劳":却因跋涉奔波而身心疲惫。
"安能陷粪土":怎能甘心陷身于世俗粪土,
"有志乘鲸鳌":我仍有志乘鲸鳌(遨游天地)。
"或骖鸾腾天":或许能驾鸾鸟腾飞上天,
"聊作鹤鸣皋":姑且像仙鹤在皋泽鸣叫(自适其志)。
# 聊:一作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分段赏析
“我之曾祖姑,尔之高祖母。”我家的曾祖姑,就是你家的高祖母——咱这亲戚关系得从老祖宗说起,论辈分我是你长辈,但论年纪你正当壮年,这层关系得先点明,为后面的故事铺垫。“尔祖未显时,归为尚书妇。”你祖父还没发迹的时候,你高祖母就嫁给了尚书(指王砅的高祖父)。那时候家境普通,可这门亲事埋下了家族兴盛的根。“隋朝大业末,房杜俱交友。”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时,你家祖上和房玄龄、杜如晦这些大人物是朋友。想想看,能和后来辅佐李世民的名臣称兄道弟,你家祖上眼光和人品肯定不一般。“长者来在门,荒年自糊口。家贫无供给,客位但箕帚。”有贵客(指房杜等人)上门时,正赶上荒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连像样的饭菜都拿不出,客位上只能扫扫灰尘表示欢迎。这几句写得太实在了,穷人家的窘迫感扑面而来。“俄顷羞颇珍,寂寥人散后。入怪鬓发空,吁嗟为之久。”可没过多久,居然摆出了珍贵的饭菜。等客人走后,家里人发现你高祖母的头发都剪没了,才明白她是把头发卖了换钱置办酒食。大家叹气好久,既心疼又佩服她的刚烈。“自陈剪髻鬟,鬻市充杯酒。上云天下乱,宜与英俊厚。”她自己说:“如今天下大乱,就该和有本事的人深交。”你看,这女人多有见识,知道乱世中结交英才比啥都重要,剪头发换酒不是委屈,是投资未来。“向窃窥数公,经纶亦俱有。次问最少年,虬髯十八九。子等成大名,皆因此人手。”她悄悄观察那几位客人,个个都有治国的本事。尤其那个十八九岁、长着虬髯的少年(可能指年轻时的房玄龄或杜如晦),她说“你们以后能成大事,都得靠这些人”。这眼光,简直像算命先生一样准。“下云风云合,龙虎一吟吼。愿展丈夫雄,得辞儿女丑。秦王时在坐,真气惊户牖。”她还说:“将来风云际会,龙虎相和,你们要施展抱负,别被儿女情长拖累。”当时秦王李世民也在场,他身上的英雄气把门窗都震得发亮——这里把李世民的霸气写活了,仿佛能看见少年秦王坐在屋里,满室生辉。“及乎贞观初,尚书践台斗。夫人常肩舆,上殿称万寿。”到了贞观初年,你家尚书(高祖父)做了宰相(台斗指三公之位),你高祖母常坐着轿子上殿,皇帝都要给她祝寿。这场景多风光,和之前卖头发的穷日子对比,真是苦尽甘来。“六宫师柔顺,法则化妃后。至尊均嫂叔,盛事垂不朽。”宫里的妃嫔都以她为榜样学柔顺,连皇后都按她的规矩来。皇帝把她当嫂子看待,这份尊荣真是千古佳话——这几句夸的不只是你家祖上,更是在说大唐开国时的君臣和睦。“凤雏无凡毛,五色非尔曹。往者胡作逆,乾坤沸嗷嗷。”你(王砅)就像凤凰幼雏,羽毛天生不凡,哪是普通鸟儿能比的。可惜安史之乱爆发,天下像开了锅一样乱成一团。“吾客左冯翊,尔家同遁逃。争夺至徒步,块独委蓬蒿。”当时我在左冯翊(今陕西大荔)做客,你家也一起逃难。路上乱兵抢夺,我们连马都丢了,只能徒步走,好几次走散了,我一个人困在草丛里,那叫一个绝望。“逗留热尔肠,十里却呼号。自下所骑马,右持腰间刀。左牵紫游缰,飞走使我高。”可你却热心得很,跑出去十里地喊我的名字,还把自己的马让给我,右手握着刀护着我,左手牵着缰绳,让我骑在马上飞奔——这几句把王砅救人的场面写得像武侠片,刀光马影里全是热血亲情。“苟活到今日,寸心铭佩牢。乱离又聚散,宿昔恨滔滔。”我能活到今天,心里永远记着你的恩情。乱世中聚了又散,过去的恨意像江水一样滔滔不绝,但有你这份情,也算没白活。“水花笑白首,春草随青袍。廷评近要津,节制收英髦。”水边的花好像在笑我这白头老头,你穿着青袍(低级官员服饰)踏春而去。你现在做了廷评(司法官),接近朝廷要职,正是收拢英才、施展抱负的时候。“北驱汉阳传,南泛上泷舠。家声肯坠地,利器当秋毫。”你往北可去汉阳传递政令,往南能乘小船下泷水。咱家族的名声不能在你手里衰落,你这把“利器”要像处理秋毫一样精细做事,别辜负才华。“番禺亲贤领,筹运神功操。大夫出卢宋,宝贝休脂膏。”番禺(今广州)有贤能的官员治理,筹谋运作如神。当地官员像卢、宋二公一样清廉,不搜刮百姓的珍宝——这里既夸当地政清,也暗劝你要做清官,别贪财。“洞主降接武,海胡舶千艘。我欲就丹砂,跋涉觉身劳。”当地首领相继归降,海外商船千艘云集,真是太平景象。我本想追寻丹砂求仙,可奔波劳累,身体实在吃不消了。“安能陷粪土,有志乘鲸鳌。或骖鸾腾天,聊作鹤鸣皋。”怎能在乱世里埋没自己?我心里还想着乘鲸鳌遨游、驾鸾鸟飞天呢,就算做不到,也要像鹤在皋泽鸣叫一样,保持自己的志向——最后几句是杜甫的自我宽慰,也是对王砅的隐性激励:你要去建功立业,我虽老了,心还在云端。
# 叙事如老杜《送表侄评事》云:“我之曾祖姑,尔之高祖母”,从头如此叙说,都无遗。其后忽云:“秦王时在坐,真气照户牖。”再论其事,他人不敢更如此道也。
宋王直方《王直方诗话》
# 钟惺云;前段不过叙中表戚耳,忽具一部开国大掌故,无头重之患。自“往者胡作逆”以下,只是乱离相依,饮食仆马细故,无端无委,无转无接,首尾不应,细大不论,胸中潦倒,笔下淋漓,非独诗,即看作一篇极奇文字亦可。自传叙事体,入诗奇,作起语尤奇(首四句下)。谭云:“真气到林薮”,“真气惊户牖”,一幽一爽。钟云:千载如生,是太史公传荆轲、鲁连笔意(“秦王”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前半篇叙述往事,曲折矫健,有太史公笔力。……“凤雏无凡毛”,转语得力。“飞走使我高”,语亦可笑;然上云“委蓬蒿”,“高”与“美”反相照。“右持腰间刀,左牵紫游缰”,左右隔联作对,句法新异。
清王嗣奭《杜臆》
# 申涵光曰:此诗似传似记,声律中有此奇观,更足空人眼界。此夔州以后之诗,挥酒任意而出之者,如“寂寥人散后,入怪鬓发空”,乃隔句呼应;“右持腰间刀,左牵紫游缰”,乃隔联斜对,与秦蜀诸诗,谨严融洽者,固不同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新唐书》载王圭母李氏语,与此诗不合,亦无陶母剪发事。而公诗云云,不应不实,始知国史或有缺讹,而诗史信为可据也。至其起句老气横九州,真诗中巨灵手。
清杨伦《放胆诗》
# 传志体作诗,真大手笔。倒补“秦王”二句,史公能有此笔法(“秦王”二句下)。“凤雏句”,接入评事(“凤雏”句下)。“左”“右”字,参差变化。(“右持”二句下)。因交趾有丹砂,故以游仙意作结,亦送人一体(“我欲”六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是诗滔滔莽莽,如云海蜃气,不得以寻常绳尺束量之。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李云:前半太史公得意之文,后半亦直叙,如长江出蜀,当看其一往浩瀚。李云:真如钜鹿之战,读之神王(“子等”八句下)。通首两韵倒底,与《大食刀歌》同。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杜甫《竖子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