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wài
cǎo
tá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shēng
xìng
fàng
dàn
táo
rán
shì
jiǔ
ài
fēng
zhú
lín
quán
zāo
luàn
dào
shǔ
jiāng
qiǎn
suǒ
biàn
便
zhū
máo
chū
guǎng
广
fāng
lián
yán
jīng
yíng
shàng
yuán
shǐ
duàn
shǒu
bǎo
yìng
nián
gǎn
móu
jué
miàn
shì
jiān
tái
tíng
suí
gāo
xià
chǎng
huò
dāng
qīng
chuān
suī
yǒu
huì
xīn
shù
néng
tóng
diào
chuán
gān
wèi
yǎn
ān
hān
mián
jiāo
lóng
dìng
huáng
cāng
tiān
lái
shì
zhì
nìng
shòu
wài
qiān
wéi
dùn
姿
shí
huǐ
lìn
xiān
ǒu
xié
lǎo
cǎn
dàn
líng
fēng
yān
shì
yōu
zhēn
kuì
shuāng
quán
shàng
niàn
xiǎo
sōng
màn
cǎo
chán
shuāng
shèn
zhǎng
yǒng
wéi
lín
lián

译文

我生来性格放纵不羁,向来就很向往逃避尘世,回归自然的生活。我喜爱饮酒,也钟情于那在风中摇曳的竹子,所以选择居住的地方,一定要有山林和清泉。遭遇战乱之后,我来到了蜀地的江边,又因卧病在床,便选择了一个便利的地方安顿下来。刚开始清理出大约一亩的茅草之地,后来逐渐扩展,地方变得连绵广阔起来。从唐肃宗上元元年开始精心营造,到唐代宗宝应元年才最终建成。哪里敢谋求房屋建筑的华丽呢,贤房屋建造得很坚固。亭台楼阁随着地势的高低而建造,视野开阔,正对着那清澈的河流。虽然有能彼此心意相通的伴侣,也多次能一起同乘钓船。如今战争还没有停息,我又怎么能够安心地酣歌高卧、安然入眠呢?蛟龙没有固定的巢穴,四处漂泊,黄鹄却能够高高地翱翔,接近苍天。自古以来那些通达事理的贤士们的志向,怎么会受到外界事物的牵绊呢。回头想想我自己愚笨迟钝的资质,哪里能够预先察觉到忧患呢。偶然间带着年老的妻子离开了,凄凄惨惨地迎着寒风和烟雾前行。人生的经历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我想隐居守正却难以做到两全,心中感到愧疚。我还一直惦记着那四棵小松树,担心它们很容易被蔓延的杂草缠绕束缚。小松树在霜寒中长得不是很高大,恐怕永远会被邻里们所怜惜吧。

逐句剖析

"我生性放诞":我生来性格放纵不羁,

"雅欲逃自然":向来就很向往逃避尘世,回归自然的生活。

"嗜酒爱风竹":我喜爱饮酒,也钟情于那在风中摇曳的竹子,

# 风:一作“修”。

"卜居必林泉":所以选择居住的地方,一定要有山林和清泉。

# 必:一作“此”。

"遭乱到蜀江":遭遇战乱之后,我来到了蜀地的江边,

"卧疴遣所便":又因卧病在床,便选择了一个便利的地方安顿下来。

# 遣:一作“遗”。

"诛茅初一亩":刚开始清理出大约一亩的茅草之地,

"广地方连延":后来逐渐扩展,地方变得连绵广阔起来。

# 方:一作“必”。

"经营上元始":从唐肃宗上元元年开始精心营造,

"断手宝应年":到唐代宗宝应元年才最终建成。

"敢谋土木丽":哪里敢谋求房屋建筑的华丽呢,

"自觉面势坚":贤房屋建造得很坚固。

# 坚:一作“贤”。

"台亭随高下":亭台楼阁随着地势的高低而建造,

# 台亭:一作“亭台”。

"敞豁当清川":视野开阔,正对着那清澈的河流。

"虽有会心侣":虽然有能彼此心意相通的伴侣,

# 虽:一作“惟”。

"数能同钓船":也多次能一起同乘钓船。

"干戈未偃息":如今战争还没有停息,

"安得酣歌眠":我又怎么能够安心地酣歌高卧、安然入眠呢?

"蛟龙无定窟":蛟龙没有固定的巢穴,四处漂泊,

"黄鹄摩苍天":黄鹄却能够高高地翱翔,接近苍天。

"古来达士志":自古以来那些通达事理的贤士们的志向,

# 达士志:一作“贤达士”。

"宁受外物牵":怎么会受到外界事物的牵绊呢。

"顾惟鲁钝姿":回头想想我自己愚笨迟钝的资质,

"岂识悔吝先":哪里能够预先察觉到忧患呢。

"偶携老妻去":偶然间带着年老的妻子离开了,

"惨澹凌风烟":凄凄惨惨地迎着寒风和烟雾前行。

"事迹无固必":人生的经历并没有固定的模式,

"幽贞愧双全":我想隐居守正却难以做到两全,心中感到愧疚。

"尚念四小松":我还一直惦记着那四棵小松树,

"蔓草易拘缠":担心它们很容易被蔓延的杂草缠绕束缚。

# 易:一作“已”。

"霜骨不甚长":小松树在霜寒中长得不是很高大,

"永为邻里怜":恐怕永远会被邻里们所怜惜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寄题江外草堂》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此诗以梓州草堂为线索,开篇“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直陈归隐之志,奠定全诗超脱尘俗的基调;“诛茅初一亩”至“自觉面势坚”详述草堂营建过程,通过“台亭随高下”“敞豁当清川”的空间描写展现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追求;“干戈未偃息”转写战乱现实,以“蛟龙无定窟”隐喻动荡时局,形成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张力;最后“尚念四小松”借草木牵缠暗喻故园牵挂,“霜骨不甚长”则流露身世飘零之叹。全诗以草堂为精神原乡,在“风竹-松骨-黄鹄”的意象群中交织着隐逸理想与家国之思,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中见疏放旷达的独特诗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寄题江外草堂》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此诗写于763年(广德元年),当时杜甫身在梓州,因对曾居住过的草堂满怀思念之情而作。此前杜甫历经多年辗转漂泊,居无定所,在蜀地生活期间,成都草堂曾是他难得的安身之所。在梓州时,往昔在草堂的时光时常浮现心头,于是通过对草堂景物以及高远意境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傲岸的情怀与超然物外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怀乡思旧的诗。介绍了诗人因战乱从蜀地到梓州后,对成都江外草堂的回忆与牵挂。描绘了草堂从营建之初到建成后的模样,以及周边清幽的环境。体现了诗人放诞自然的性情,表达了诗人对曾经在草堂生活的怀念,对国家战乱的忧虑以及自身无法在乱世中两全其志的愧疚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对草堂周边“诛茅初一亩,广地方连延。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的田园景色描绘,以及“台亭随高下,敞豁当清川”的山水之景描写,寄托了诗人对旧居的怀念和眷恋之情。直抒胸臆:“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直接表明自己放达不羁、向往自然的天性;“干戈未偃息,安得酣歌眠”则直白地表达出对战争未停的忧虑,体现其忧国忧民情怀。用典:“顾惟鲁钝姿,岂识悔吝先”中虽未明确典故出处,但以一种谦逊的表述,借助类似典故的表达方式,自谦资质鲁钝;“黄鹄摩苍天”中“黄鹄”意象常被用典,象征着高洁、志向远大,借此表达自己的理想。对比:将自己“生性放诞”追求自然的志趣,与“干戈未偃息”的现实战乱局面进行对比,突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强化内心的无奈与感慨。

3. 分段赏析

首叙卜居缘由(“我生性放诞……卜居必林泉”):诗人开篇即言“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直率地表明自己生性豁达不羁,向来渴望回归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进一步阐释,自己喜爱饮酒,钟情风吹竹林的声响,所以选择居所时,必定要选有山林清泉之处。这几句将诗人的性格志趣展露无遗,也为后文讲述营建草堂做了铺垫,体现出他对自然、闲适生活的向往,有魏晋名士般的风流洒脱。追叙草堂营建(“遭乱到蜀江……数能同钓船”):“遭乱到蜀江,卧疴遣所便”,叙述因战乱来到蜀地,又因病而选择在适宜之地安顿下来,这便是营建草堂的契机。接着“诛茅初一亩,广地方连延。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详细讲述从上元元年开始清理出一亩地,规划布局,历经辛苦,直到宝应元年才建成草堂。“敢谋土木丽,自觉面势坚”表明诗人虽不敢追求草堂建筑的华丽,但注重其坚固与实用。“台亭随高下,敞豁当清川”描绘了草堂依地势而建的亭台错落有致,正对着清澈的河流,视野开阔。“虽有会心侣,数能同钓船”则提及在此居住时,有能知心的伴侣,常一同乘船垂钓。这部分通过对草堂营建过程及周边环境、日常活动的描述,流露出诗人对草堂的珍视,也展现出那段相对安定生活的惬意。感慨战乱离居(“干戈未偃息……幽贞愧双全”):“干戈未偃息,安得酣歌眠”笔锋一转,点明因战争未息,自己无法安然享受闲适生活。即便身处喜爱的草堂,也难以忘怀国家的动荡。“蛟龙无定窟,黄鹄摩苍天”以蛟龙居无定所、黄鹄翱翔苍天为喻,暗示自己漂泊不定的命运,同时也表达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高远志向的坚守。“古来达士志,宁受外物牵。顾惟鲁钝姿,岂识悔吝先”,诗人感慨自古以来贤达之士不会受外物束缚,而自己却因愚钝,未能提前预见忧患。“偶携老妻去,惨澹凌风烟”描述因战乱不得不携老妻离开草堂,在寒风烟雨中踏上漂泊之路,心中满是凄凉。“事迹无固必,幽贞愧双全”,诗人反思自己的人生经历,觉得无法做到隐居守正与保全自身两全,体现出在乱世中理想与现实冲突下的无奈与愧疚。心系草堂小松(“尚念四小松……永为邻里怜”):结尾四句,诗人的思绪又回到草堂,“尚念四小松,蔓草易拘缠”,挂念着草堂中的四棵小松树,担心它们被蔓草缠绕。“霜骨不甚长,永为邻里怜”,想象小松树在霜寒中难以茁壮成长,只能永远被邻里怜悯。对小松的牵挂,实则是对草堂的眷恋,也是对曾经安宁生活的怀念,更体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关怀,以小见大,情感真挚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漫成二首 其二》

下一篇: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