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房魏不复见":唉,房玄龄和魏徵再也见不到了,
"秦王学士时难羡":秦王李世民的学士所处时代难以追慕。
"青衿胄子困泥涂":穿着青色衣服的学子被困在困境中,
"白马将军若雷电":骑着白马的将军像雷电一样飞扬跋扈。
"千载少似朱云人":千年以来很少有像朱云这样的人,
"至今折槛空嶙峋":到现在当年折槛的遗迹空自嶙峋。
"娄公不语宋公语":娄师德不说话宋璟说话,
"尚忆先皇容直臣":还回忆起先皇能够容纳直言敢谏的大臣。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借“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电”景象写出人才压抑时弊,借追慕贞观直臣、暗讽当朝官员缄默及今昔对比,表达对开明纳谏传统的追怀,尽显沉郁现实批判。
2. 写作手法
用典:“千载少似朱云人,至今折槛空嶙峋”,运用朱云折槛的典故,西汉朱云为谏成帝杀佞臣,攀折殿槛,成帝最终醒悟未杀朱云,后修槛时保留折槛以表彰直臣。这里借典故感慨当下缺少像朱云这样的直臣,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娄公不语宋公语,尚忆先皇容直臣”,提到娄师德和宋璟,借他们与先皇的故事,体现先皇对直臣的包容,与当下形成对比。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呜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电。”诗人以“呜呼”起叹,直抒对房玄龄、魏徵等贞观贤相的追思,他们如星汉般璀璨的直臣风范,已随岁月湮灭,连当年秦王李世民帐下学士们直言进谏的盛景,都成了难以复制的过往。继而笔锋陡起,以“青衿胄子”与“白马将军”对举:一边是秦门学子困于泥涂,空有才学却无进身之路;一边是武将如雷电般骄纵,气焰遮天。这一“因”一“横”的反差,将中唐人才压抑、权贵殿藏的现实图景撕开展现,为后文的讽喻埋下沉郁的伏笔。中间两句:“千载少似朱云人,至今折槛空嶙峋。”诗人借朱云折槛的千年典故,将历史的锋芒刺向现实,自古代朱云冒死谏君、撞折殿槛以来,如他这般“折槛敢言”的直臣,千年间竟再难觅得。如今,折槛的断木虽仍鳞鳞矗立,却只剩残迹空对,再无“直臣”为其赋予血性。这两句以“千载”的时间纵深感,强化“直臣难再”的痛切;以“空嶙峋”的情境,暗讽当朝无人效仿朱云、直言受阻的荒诞,于历史的厚重中,掷出对现实的尖锐问题。后两句:“娄公不语宋公语,尚忆先皇容直臣。”诗人转而以娄师德、宋璟为例,再探“直臣”的命运:娄师德面对权贵选择缄默保守,宋璟却敢犯颜直谏,这两种态度的对比,恰是“直臣”在现实中的尴尬处境。而“尚忆先皇容直臣的收束,更将今昔对照推向高潮:当年先皇(或指玄宗)能包容直言之臣,如今却连“容直”的雅量都成追忆。两句以“忆”为字,承起“先皇纳谏”的清明与“今上塞塞”的盲聩,在今昔交织中,能对直臣精神的追寻,与对现实政治的批判融为一体,余韵里皆是直言难进、盛世再来的深沉叹息。
上一篇:唐·杜甫《次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