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g
shā
sòng
shí
xiá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西
kāng
zhōu
dòng
tíng
xiāng
féng
shí
èr
qiū
yuǎn
kuì
shàng
fāng
céng
jìng
fēi
juàn
dēng
lóu
jiǔ
cún
jiāo
yīng
nán
bìng
suì
wǎn
shōu
míng
zhēn
tiǎn
qiè
shuò
yún
hán
bèi
yōu

译文

当年与你一起避乱,共寓同谷,不期十二年后又在长沙重逢。我郎官遥受,终愧未蒙赐履入朝,这里究竟不是我的故土,所以就懒得登楼。你待我情同胶漆,义气过人,可叹我久辱泥涂,穷老莫振。古今“李杜”并称的不一而足,可我真不敢同你齐名,对此朔云寒菊,就越发增添我的别绪离忧。

逐句剖析

"与子避地西康州":当年与你一起避乱,共寓同谷,

# 与子避地西康州:首二句写久别重逢。避地,避乱而寄居异地。仇兆鳌注:“此诗,黄鹤编在大历五年。西康州,即同谷县。公以乾元二年(七五九)冬寓同谷,至大历五年(七七〇),为十二秋,此亦五年秋自衡归潭之一证也。”

"洞庭相逢十二秋":不期十二年后又在长沙重逢。

"远愧尚方曾赐履":我郎官遥受,终愧未蒙赐履入朝,

# 远愧尚方曾赐履:此二句向朋友叙别后十二年来的行踪。上句用王乔事。《后汉书》卷一百十二《王乔传》,“乔为叶令,有神术,每月朔望常白县诣台朝,帝(明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辄有双凫飞来。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焉。乃诏上方诊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中官属履也。”上方,即尚方,是主作皇帝御用器物的官。公元七六四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故借尚方赐履来比为自赐绯。但这郎官是遥授的,一直挂名,未能登朝,所以说“远愧”。下句翻用王粲事。王粲作《登楼赋》,尽管也曾慨叹地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但他毕竟还常去登楼,而我呢,则连楼也懒得去登了。见得为客日久。

"竟非吾土倦登楼":这里究竟不是我的故土,所以就懒得登楼。

"久存胶漆应难并":你待我情同胶漆,义气过人,

# 久存胶漆应难并:感李衔对自己的友谊,坚如胶漆,历久不衰。应难并,料无人可比并。

"一辱泥涂遂晚收":可叹我久辱泥涂,穷老莫振。

# 一辱泥涂遂晚收:自伤从左拾遗贬官后遂一蹶不振。晚收,老去无成。正因己困泥涂,始益见李之胶漆。泥涂:犹言“草野”,比喻卑下的地位。

"李杜齐名真忝窃":古今“李杜”并称的不一而足,可我真不敢同你齐名,

# 李杜齐名真忝窃:末二句收到惜别。后汉李固和杜乔,李云和杜众,李膺和杜密,皆齐名,并称“李杜”。忝窃,杜甫自谦言有愧于与李衔齐名。这个齐名,当指仕宦,不指文章。末句即景合情。杜甫北人,送别在秋,故有朔云、寒菊的话。李衔这次大概是由长沙回长安的,这就更加引起杜甫的故国之思,所以说“倍离忧”。

"朔云寒菊倍离忧":对此朔云寒菊,就越发增添我的别绪离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长沙送李十一(衔)》由唐代杜甫所作。此诗为送别诗,作于大历五年(770)秋长沙,是其最后一首七律。诗中先言与李衔久别重逢,再叙别后十二年行踪,继而感激友情、自伤贬官,最后惜别。写作上多用典故,如“尚方曾赐履”“倦登楼”等。首联忆旧相逢,颔联借典抒怀,颈联对比显情,尾联以景衬离忧。主题围绕离情别绪与身世之感。其风格浑朴,情感深挚,“李杜齐名真忝窃”一句,或与李白并称相关,足见杜甫谦逊。整首诗在展现友情同时,尽显其暮年心境,于平淡叙述中蕴含深沉情思,为杜诗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长沙送李十一(衔)》由唐代诗人杜甫创作。杜甫与李衔早年曾一同避地同谷县,十二年后于洞庭附近的长沙意外重逢,却又旋即面临分别。杜甫为抒发与李衔之间的深厚情谊,感慨此次重逢又别的际遇,同时倾诉自身坎坷身世与离别的忧愁,遂作此诗。杜甫出身官宦世家,早年游历四方,心怀远大政治抱负,期望在仕途施展才华、造福家国百姓。安史之乱爆发,社会陷入动荡,他饱受流离之苦,目睹战争给民众带来的沉重灾难,自身仕途也崎岖难行,曾被困长安,后历经波折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获授左拾遗,却很快因事被贬。乾元二年(759)冬,杜甫寓居同谷县,生活艰难,甚至陷入饥饿困境,随后辗转至成都,在成都草堂度过一段虽相对安稳却依旧清苦的日子,又因蜀中战乱等因素被迫继续漂泊。大历五年(770),暮年杜甫身处长沙,身体孱弱,生活依旧窘迫,在与李衔重逢又将分别之际,往昔经历涌上心头,万千感慨凝于笔端写下此诗,不久后便与世长辞。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长沙送李十一(衔)》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围绕与友人李衔的聚散,以深厚的情感和浑朴的风格,展现了丰富的内涵。开篇“与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诗人回忆与李衔曾于西康州一同避地,如今在洞庭重逢,已过去漫长的十二年,尽显久别重逢之感慨。“远愧尚方曾赐履,竟非吾土倦登楼”,借典故诉说别后十二年来的漂泊行踪,流露出羁旅他乡的无奈。“久存胶漆应难并,一辱泥涂遂晚收”,一方面感激李衔对自己坚如胶漆的长久友谊,另一方面伤感自身自左拾遗贬官后便一蹶不振的命运。结尾“李杜齐名真忝窃,朔云寒菊倍离忧”,以或自谦与李白齐名,或回应友人将自己与李白相比时的不敢当,在“朔云寒菊”营造的萧瑟氛围中,强烈抒发了此次重逢又将分别的离忧之情。整首诗把与友人的情谊、自身的身世之叹以及离别的愁绪融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2. 写作手法

用典:“远愧尚方曾赐履”一句使用了王乔的典故,通过王乔为叶令时有神术,其至朝廷时出现的双凫为皇帝所赐鞋履的故事,来表达自己与典故中人物相比的惭愧之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感。“竟非吾土倦登楼”翻用王粲事,王粲作《登楼赋》有“虽信美而非吾土兮”之叹,杜甫借此表达自己客居他乡时间太久,连登楼的兴致都没有了,巧妙地借前人之事抒发自己的羁旅愁思。“李杜齐名真忝窃”使用了后汉李固和杜乔、李云和杜众、李膺和杜密皆齐名并称“李杜”的典故,以古比今,来探讨自己与李衔或与李白“齐名”的感受等,使诗歌表意更为丰富。对比:诗中以自己的“倦登楼”与王粲虽叹“非吾土”却仍常登楼对比,突出自己客居时间之久、内心之倦怠,强化了漂泊他乡的愁苦情绪。“久存胶漆应难并,一辱泥涂遂晚收”将李衔对自己坚如胶漆的友谊与自己被贬官后一蹶不振的处境进行对比,更显自己的落魄和对友人情谊的珍视。借景抒情:“朔云寒菊倍离忧”通过“朔云”“寒菊”等秋日景象,营造出一种寒冷、萧瑟的氛围,借景抒情,将自己与友人分别时的离忧之情融入景中,使这种离情别绪更加深沉、浓郁,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忧愁。虚实结合:“与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是实写,回忆了与友人在西康州避地以及在洞庭相逢的经历,是对过去事情的真实叙述。而“朔云寒菊倍离忧”中,“朔云”“寒菊”是眼前实景,“倍离忧”则由实景引发对离别忧愁的想象和感慨,是虚写,通过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空间。

3. 分段赏析

首联“与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诗人回忆起与李衔曾经一起在西康州避地,如今在洞庭湖畔再次相逢,已经过去了十二年。开篇以时间和地点起笔,“避地”一词点明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四处流亡的状况。“十二秋”强调了时间的漫长,久别重逢,既有喜悦,也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沧桑。颔联“远愧尚方曾赐履,竟非吾土倦登楼”,上句用王乔事,以王乔得皇帝所赐之履自比,觉得自己愧对此等恩遇。下句翻用王粲事,说自己不像王粲,连登楼的兴致都没有了,因为这里终究不是自己的故乡。诗人借典故抒发自己的感慨,“远愧”体现了杜甫对自己仕途坎坷、未能有所建树的惭愧之情。“竟非吾土”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漂泊他乡的无奈与厌倦,“倦登楼”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疲惫和惆怅的情绪。颈联“久存胶漆应难并,一辱泥涂遂晚收”,上句感慨李衔对自己的友谊坚如胶漆,历久不衰。下句则自伤从左拾遗贬官后就一蹶不振。“久存胶漆”与“一辱泥涂”形成鲜明对比,既凸显了李衔与自己友情的珍贵,又突出了自己命运的坎坷。诗人在对比中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激和对自己人生遭遇的悲哀,为下文的惜别之情做了铺垫。尾联“李杜齐名真忝窃,朔云寒菊倍离忧”,提到“李杜齐名”,诗人认为自己有愧于这样的说法,最后以“朔云寒菊”的景象,加倍渲染了离别的忧愁。关于“李杜齐名”,有认为是杜甫自谦与李衔齐名,也有认为是指与李白齐名。无论哪种理解,“真忝窃”都体现了杜甫的谦逊。“朔云寒菊”描绘了秋天萧瑟的景象,烘托出离别的氛围,“倍离忧”则直接点明了离别的痛苦和忧愁之深,将全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给人以无尽的惆怅之感。

4. 作品点评

《长沙送李十一(衔)》乃唐代诗人杜甫晚年力作。其写作特色鲜明,巧用典故如“尚方赐履”“倦登楼”,增添文化底蕴与情感深度;风格浑朴自然,毫无雕琢痕迹。此诗作为杜甫最后一首七律,是其诗歌创作生涯的重要注脚,生动展现暮年心境。“朔云寒菊倍离忧”为诗中亮点,借景抒情,将离别的忧愁渲染得淋漓尽致。而“李杜齐名真忝窃”一句,无论所指何人,都尽显杜甫的谦逊品格,使诗歌在情感表达上更具层次感,是一首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云菊离忧,别景别情,一语尽之。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朱瀚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千秋节有感二首(八月二日为明皇千秋节)》

下一篇:唐·杜甫《奉赠卢五丈参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