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夜楚帆落":夜晚还未过去,楚地的船帆就已降落,
# 不夜:原指地名,在山东文登县,“古有日夜出”,以不夜为名。这里借指傍晚,天未全黑之时。不,一作亦。
"避风湘渚间":船只停靠在湘江边的沙洲间避风。
"水耕先浸草":在水田耕种前要先浸泡稻草,
# 水耕:浸水耕种。
"春火更烧山":春天放火烧山以备耕种。
# 春火:又名春畲,春季放火烧荒,整地备种。
"早泊云物晦":早早停船,天上的云气阴沉昏暗,
"逆行波浪悭":逆风行驶,波浪也显得吝啬无力。
# 悭:原指吝啬、缺少。
"飞来双白鹤":一双白鹤飞来,
# 飞来双白鹤:出自《汉乐府·艳歌何尝行》“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
"过去杳难攀":转眼间已飞远,难以追赶攀附。
# 杳:深远昏暗。《楚辞·九歌·山鬼》:“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通过描绘行旅途中在铜官渚守风的经历,营造出一种因风雨滞留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行旅中自然景观和当地风土人情的关注,同时流露出因守风而滞留的无奈之情,展现了诗人行旅生活的真实状态和细腻情感。
2. 写作手法
对比:“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以两种截然不同的农耕方式形成对比:“水耕浸草”是利用水泽浸泡杂草的耕作方式,偏于“柔”;“春火烧山”是借助火焰焚烧山林的开垦手段,偏于“刚”。一“水”一“火”,一“浸”一“烧”,既展现了铜官渚地区因地制宜的农耕智慧,也通过两种劳作场景的对照,暗含对农人顺应自然、辛勤耕耘的勾勒,使画面更具层次感。
3. 分段赏析
“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开篇点明时间和事件,“不夜”强调时间之晚,“楚帆落”形象地描绘出楚地的船帆纷纷降落的情景,“避风湘渚间”则说明了船只停靠在湘江边沙洲间避风的原因。这两句为全诗奠定了背景,让读者了解到诗人所处的情境。“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这两句描写了当地独特的农业生产习俗。“水耕先浸草”体现了在水田耕种前浸泡稻草的准备工作,“春火更烧山”则描绘了春天放火烧山以备耕种的场景。通过对这些习俗的描写,展现了当地的生活特色和自然与人类活动的融合。“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早泊”表明诗人早早停船,“云物晦”描绘出天上的云气阴沉昏暗,烘托出一种压抑的氛围。“逆行波浪悭”则写出逆风行驶时波浪无力,暗示了诗人前行受阻,内心烦闷。这两句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在羁旅途中的无奈和烦闷之情。“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尾联以一双飞来的白鹤转瞬即逝的景象作结。“飞来双白鹤”给人一种灵动、美好的感觉,象征着自由和美好。“过去杳难攀”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难以企及的怅惘之情,使诗歌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上一篇:唐·杜甫《入乔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