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ǎn
zhō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cēn
cuò
yún
shí
chóu
tuó
fēng
tāo
zhuàng
wǎn
zhōu
shì
zhī
míng
xiù
zhuàng
zhào
jīng
chuí
yuán
shēn
zài
niǎo
shàng
bǎi
làng
sàn
zhì
fáng
wēi
shā
zhé
huā
dàng
zàn
yuè
léi
lǎo
fǎn
chóu
chàng
zhōng
yuán
wèi
jiě
bīng
zhōng
shū
fàng

译文

云朵与岩石参差错落,纷繁众多,山势起伏,风涛声势浩大。恰好知道了晚洲这个地方的名字,它秀丽的景色本就呈现出奇异的模样。船桨划过之处,有下垂的树枝被猿猴抓着,自己所处的位置比飞过的鸟儿还高。船在波浪中摇晃,妨碍了打开书卷,险滩上的沙岸,花朵被折断正对着(船行方向)。漂泊在外暂时获得了愉悦之感,但年老体弱的自己反而又心生惆怅。中原地区的战争还没有结束,我只能最终选择疏放不羁的生活。

逐句剖析

"参错云石稠":云朵与岩石参差错落,纷繁众多,

"坡陀风涛壮":山势起伏,风涛声势浩大。

"晚洲适知名":恰好知道了晚洲这个地方的名字,

"秀色固异状":它秀丽的景色本就呈现出奇异的模样。

"棹经垂猿把":船桨划过之处,有下垂的树枝被猿猴抓着,

"身在度鸟上":自己所处的位置比飞过的鸟儿还高。

"摆浪散帙妨":船在波浪中摇晃,妨碍了打开书卷,

"危沙折花当":险滩上的沙岸,花朵被折断正对着(船行方向)。

# 折:一作坼。

"羁离暂愉悦":漂泊在外暂时获得了愉悦之感,

"羸老反惆怅":但年老体弱的自己反而又心生惆怅。

"中原未解兵":中原地区的战争还没有结束,

"吾得终疏放":我只能最终选择疏放不羁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次晚洲》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围绕诗人行旅至晚洲的经历展开。诗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全诗前半部分着重写景,后半部分侧重抒情与感慨,情感深沉而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参错云石稠,坡陀风涛壮。晚洲适知名,秀色固异状”,描绘出晚洲云石参差错落、风涛壮阔、景色秀丽的独特风貌,诗人借这些自然美景,表达出羁旅途中因美景而产生的短暂愉悦之情;而之后的“羁离暂愉悦,羸老反惆怅”,又通过环境氛围,衬托出因自身年老漂泊、国家战乱未平的惆怅无奈,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紧密相连。细节描写:“棹经垂猿把,身在度鸟上。摆浪散帙妨,危沙折花当”,细致刻画了行船过程中船桨划过有猿猴抓着的垂枝、自身位置高于飞鸟、船在波浪中摇晃妨碍打开书卷、险滩沙岸花朵折断等细节,生动展现了行旅途中的具体情境,使读者身临其境,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与感染力。对比:“羁离暂愉悦,羸老反惆怅”一句,将诗人因晚洲景色产生的短暂愉悦与自身年老体弱、漂泊羁旅的惆怅心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也强化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深度,反映出个人命运在时代背景下的无奈与悲哀。

2. 分段赏析

开篇“参错云石稠,坡陀风涛壮”,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晚洲一带云石参差错落、山势起伏且风涛壮阔的景象,展现出大自然的雄浑与磅礴,为全诗营造出宏大的氛围。“晚洲适知名,秀色固异状”进一步点明晚洲,强调此地景色秀丽且独特,引出诗人对晚洲的关注与好奇。“棹经垂猿把,身在度鸟上”,生动地刻画了行船途中的情景,船桨划过之处,有猿猴抓着下垂的树枝,而自己所处的位置竟比飞过的鸟儿还要高,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环境的清幽与险峻,更从侧面表现出诗人行旅的独特体验。“摆浪散帙妨,危沙折花当”,细致地描写了因船在波浪中摇晃而妨碍了打开书卷,险滩上的沙岸使得花朵折断的情景,从生活细节处展现了行旅的不易与艰辛。“羁离暂愉悦,羸老反惆怅”,笔锋一转,诗人将情感进行了对比,因晚洲的秀色而暂时获得了愉悦之感,但想到自己年老体弱且漂泊羁旅,又不禁心生惆怅,这种情感的转变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中原未解兵,吾得终疏放”,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现实相联系,想到中原地区的战乱尚未平息,自己无奈之下只能选择疏放的生活,既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又流露出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不离西阁二首》

下一篇:唐·杜甫《折槛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