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duì
yǒu
huái
怀
xíng
yíng
péi
èr
duān
gō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nán
fēng
tāo
zhuàng
yīn
qíng
fēn
liú
xíng
jiāng
shān
yún
céng
píng
léi
yǐn
cháng
kōng
shuǐ
miàn
wén
lái
tóng
zhù
běi
yīng
jūn

译文

南方一带的风浪多么雄壮,阴天晴天常常分辨不清。野外的水流在大地上于日光下流动,江水奔涌,仿佛汇入了山间的云气。站在高高的楼阁上,听着雷声隆隆震动,广阔的天空下是水面的波纹。雨水来到铜柱的北边,应该能洗净伏波将军的军队。

逐句剖析

"南纪风涛壮":南方一带的风浪多么雄壮,

# 纪:一作极。

"阴晴屡不分":阴天晴天常常分辨不清。

"野流行地日":野外的水流在大地上于日光下流动,

"江入度山云":江水奔涌,仿佛汇入了山间的云气。

"层阁凭雷殷":站在高高的楼阁上,听着雷声隆隆震动,

"长空水面文":广阔的天空下是水面的波纹。

# 水面:一作面水。

"雨来铜柱北":雨水来到铜柱的北边,

"应洗伏波军":应该能洗净伏波将军的军队。

# 应:一作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江阁对雨有怀行营裴二端公》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五言律诗。当时诗人正客居湖南长沙江阁。诗中以“南纪风涛壮”“层阁凭雷殷”等句勾勒出长沙江阁的雨景,末联“雨来铜柱北,应洗伏波军”化用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典故,暗指友人裴虬参与平定臧玠叛乱之事。全诗共八句四十字,依律诗标准结构写成,将自然景象与历史事件相融合,体现了杜甫晚年对国家时局的深切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杜甫第三次寓居长沙的770年,当时他暂居湘江畔的木板吊脚楼“江阁”,在此可远眺岳麓山、近观水陆洲。而作为唐代潭州治所的长沙县,彼时正处于臧玠叛乱爆发前的社会动荡之中。“行营裴二端公”即当时的道州刺史裴虬,他在大历五年四月领兵参与平定潭州刺史崔瓘部将臧玠的叛乱。诗中“伏波军”化用东汉马援南征的典故,暗指裴虬所率军队。末联看似描写雨水冲刷铜柱之景,实则隐含着对平叛战事的深切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登楼诗。聚焦于诗人客居湖南长沙江阁时所见的雨景,将自然景象与历史事件相融合,既由此引发的对友人裴虬的怀念,也体现了杜甫晚年对国家时局的深切关注。

2. 写作手法

用典:雨来铜柱北,应洗伏波军”用了“伏波”的典故,马援是历史上著名的将领,曾南征交趾,立铜柱作为边疆界标,其军队以英勇善战著称,“伏波军”即指他率领的军队。诗人化用此典,将友人裴虬讨伐臧玠的行营军队比作伏波军,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支持,也寄托了对时局安定的渴望,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

3. 分段赏析

首联“南纪风涛壮,阴晴屡不分”,以“风涛壮”描绘南方水势的汹涌,“阴晴不分”点出天气的变幻无常,既写出江阁所见的壮阔景象,又暗含着对动荡时局的隐忧,为全诗奠定了沉郁的基调。颔联“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云”,继续刻画雨中江景。“野流”指野外的水流,在日光下奔腾;江水浩渺,仿佛汇入山间的云气之中。两句通过“流”“入”“度”等动词,将静态的山水转化为动态的画面,展现出雨中山水交融的苍茫景象,也暗含着诗人远眺时的悠远思绪。颈联“层阁凭雷殷,长空水面文”,聚焦江阁所见的雷雨之景。诗人站在高阁之上,听着雷声轰鸣(“殷”形容雷声震动),仰望长空,雨打水面泛起层层波纹(“文”指波纹)。“凭”字点明诗人登楼观景的姿态,雷声与水纹的呼应,既写出雨势之盛,又强化了诗歌的苍凉氛围。尾联“雨来铜柱北,应洗伏波军”,运用“伏波”的典故(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曾立铜柱纪功),将眼前的雨景与友人裴虬平定叛乱的军事行动相联系。诗人想象雨水冲刷着铜柱以北的军队,既暗指裴虬的军队如伏波军般英勇,又寄托了希望叛乱平息、时局安定的愿望,把对友人的怀念与对国家的关怀融为一体,情感真挚而厚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铜官渚守风》

下一篇:唐·杜甫《千秋节有感二首(八月二日为明皇千秋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