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漠旧京远":远方的旧京已经渐渐模糊,归途遥远,
"迟迟归路赊":迟迟难以到达。
"残年傍水国":年老的我漂泊在水边的国度,
"落日对春华":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春天的繁华。
"树蜜早蜂乱":树上的蜂蜜引得蜜蜂纷乱飞舞,
"江泥轻燕斜":江边的泥地上燕子轻盈地斜飞。
"贾生骨已朽":贾谊的尸骨早已朽坏,
"凄恻近长沙":临近长沙,我心中涌起和他一样的凄恻之感。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对比:“残年傍水国,落日对春华”通过“残年”与“春华”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残年傍水国”写出了诗人在晚年漂泊江湖的无奈,“落日对春华”则通过落日的余晖与春天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意境,也使情感更加深沉。用典:诗人以“贾生骨已朽,凄恻近长沙。”以“贾生”(贾谊)自比,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与凄凉。“贾生骨已朽”暗示贾谊虽有才华却壮志未酬,最终英年早逝,而“悽恻近长沙”则表明诗人自己也接近长沙,感受到了与贾谊相似的悲凉。这种用典不仅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也使诗人的情感得到了更强烈的表达。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树蜜早蜂乱,江泥轻燕斜。”颈联转向自然景色的描写,通过对“树蜜”“早蜂”“江泥”“轻燕”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蜜蜂因树蜜而纷乱飞舞,燕子在江泥上轻盈斜飞,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丰富了画面,也与前两联的凄凉情感形成对比,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刻。
2. 分段赏析
首联:“漠漠旧京远,迟迟归路赊。”首联以“漠漠”和“迟迟”两个叠词开篇,营造出一种沉重、缓慢的氛围。“漠漠旧京远”描绘了诗人对远方旧京(长安)的思念,而“迟迟归路赊”则表达了归途遥远、难以到达的无奈。这种对远方的思念和对归途的感慨,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基调。颔联:“残年傍水国,落日对春华。”颔联通过“残年”与“春华”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残年傍水国”写出了诗人在晚年漂泊江湖的无奈,“落日对春华”则通过落日的余晖与春天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意境,也使情感更加深沉。颈联:“树蜜早蜂乱,江泥轻燕斜。”颈联转向自然景色的描写,通过对“树蜜”“早蜂”“江泥”“轻燕”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蜜蜂因树蜜而纷乱飞舞,燕子在江泥上轻盈斜飞,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丰富了画面,也与前两联的凄凉情感形成对比,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刻。尾联:“贾生骨已朽,悽恻近长沙。”尾联以“贾生”(贾谊)自比,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与凄凉。“贾生骨已朽”暗示贾谊虽有才华却壮志未酬,最终英年早逝,而“悽恻近长沙”则表明诗人自己也接近长沙,感受到了与贾谊相似的悲凉。这种用典不仅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也使诗人的情感得到了更强烈的表达。
下一篇:唐·杜甫《铜官渚守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