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í
xīn
yuàn
·
·
zhāng
míng
zhēng

朝代:辽作者:萧观音浏览量:1
zhāng
míng
zhēng
qià
qià
jiāo
yīng
cóng
tán
zuò
fáng
zhōng
cháng
chuāng
qián
fēng
shēng
zhāng
míng
zhēng
dài
jūn
tīng

译文

弹奏古筝,筝的声音就好似黄莺那娇滴滴啼叫的声音。自从弹奏起那动人的乐曲,那旋律便常常伴随着窗前的风雨声。弹奏古筝,正等待着你的倾听。

逐句剖析

"张鸣筝":弹奏古筝,

# 鸣筝:即筝。,张:摆上并试弦。

"恰恰语娇莺":筝的声音就好似黄莺那娇滴滴啼叫的声音。

# 恰恰:鸟鸣和悦之声。

"一从弹作房中曲":自从弹奏起那动人的乐曲,

# 房中曲:指男女燕昵之曲。,一从:自从。

"常和窗前风雨声":那旋律便常常伴随着窗前的风雨声。

# 和:伴随。

"张鸣筝":弹奏古筝,

"待君听":正等待着你的倾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回心院·张鸣筝》是辽代女词人萧观音所作的一组词。本诗为第十首。在这组词中,词人接连描绘十种行为:扫深殿、拂象床、换香枕、铺翠被、装绣帐、叠锦茵、展瑶席、剔银灯、爇熏炉、张鸣筝,借细腻的心理刻画,倾诉对君王垂爱、共享甜蜜爱情的深切期盼,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不愿伊当薄命人”的哀怨情思。该词采用长短句的独特体制,句式规整之中不乏变化,既有对称之美,又呈现出参差之态,行文流畅自然,节奏张弛有度,尽显词作韵律之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辽代诗人

萧观音(1040~1075),辽代诗人。小字观音,契丹族。道宗(耶律洪基)的第一任皇后,因遭诬陷,被迫自尽,昭雪后赐谥宣懿皇后。萧观音工诗,善谈论,爱好音乐,能自制歌词,被道宗誉为“女中才子”。她传世之作数量不多,以诗歌为主,体裁多样,感情真挚。最著名的当数《回心院》词10首,辞藻华丽,情调凄惋。清人称其“怨而不怒,深得词家含蓄之意。斯时柳七之调尚未行于北国,故萧词大有唐人遗意也”。主要作品有《伏虎林》《绝命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萧观音作为辽代杰出的女词人,兼具卓越才学与高尚品德,一度备受辽道宗赏识。然而,当她目睹道宗沉迷狩猎,甚至屡涉险境时,效仿唐太宗时期的徐贤妃,每逢与道宗相处,便直言进谏,劝诫其行事得失。尽管道宗表面对她的谏言予以称赞、接纳,内心实则渐生厌烦。随着时间推移,道宗对萧观音的态度愈发冷淡。为挽回君王心意,重续往日情谊,萧观音精心创作了十首《回心院》词,以此寄托殷切期盼。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词。描绘了闺中女子弹奏鸣筝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通过对筝声及与风雨声相和的描写,表达了女子独守空闺的哀怨,以及渴望君来倾听、陪伴的期盼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张鸣筝,恰恰语娇莺”,将鸣筝之声比作娇莺啼鸣,生动展现筝音的清脆婉转,亦暗喻弹筝者如莺鸟般娇柔灵动。

3. 分段赏析

《回心院》第十首《张鸣筝》聚焦于鸣筝演奏。据《焚椒录》记载,萧观音不仅文采斐然,更在音乐领域造诣颇深,“姿容端丽,为萧氏称首。……复能歌诗而弹筝,琵琶尤为当时第一”。词中,开篇以“张鸣筝,恰恰语娇莺”的比喻手法,将鸣筝之音比作娇莺啼鸣,生动展现其悦耳动听,奠定欢快又略带忧伤的基调;“一从弹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风雨声”两句,点明所奏为寓意妃子侍奉君王的《房中歌》,以风雨声与琴音交织,营造出凄凉孤寂的氛围,暗示弹奏者的孤独愁绪;结句“张鸣筝,待君听”直抒胸臆,直白表达希望君王聆听的心愿,深化盼君相伴的思念之情,将闺中哀怨与爱情渴望展现得淋漓尽致,尽显词人落寞怅惘的心境,增强了作品感染力。

4. 作品点评

萧观音所作十首《回心院》词,各自围绕一种景物与行动铺陈,行文环环相扣、次第推进,其中场景多为想象之境。词作中,词人将当下真实的孤寂凄凉之景、落寞感伤之情,与脑海中设想的美好欢愉场景相互映照,形成鲜明对比。在细腻婉转的笔触下,将期盼君王再度垂爱的殷切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尽显深情与悲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回心院》词怨而不怒,深得词家含蓄之意,斯时柳七之调尚未行于北国,故萧词大有唐人遗意也。

清徐釚《词苑丛谈》

# 词意并茂,有宋人所不及者,谓非山川灵秀之气,独钟于后不可也。

近代诗词曲作家吴梅《辽金元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辽·萧观音《回心院·装绣帐》

下一篇:辽·萧观音《回心院·叠锦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