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éng

朝代:宋作者:李弥逊浏览量:1
bǎi
chǐ
cāng
 láng
liǎng
àn
shā
jiān
shè
xié
shēng
yóu
dài
lái
shān
jiàn
fēn
yún
wài
xiá
àn
bàn
duàn
lín
kāi
niǎo
dào
shuǐ
biān
shū
zhú
jìn
rén
jiā
chén
āi
chù
xún
zhēn
jìng
shì
zhú
hán
liú
rèn
luò
huā

译文

一百尺宽的青绿色溪水两岸是沙滩,乘肩舆徒步涉水脚步歪斜不稳。溪水声还带着昨夜雨水的气息,山间景色渐渐与云外的晚霞分辨开来。岸边半腰的断林中开辟出鸟的通道,水边稀疏的竹子旁靠近着百姓家。在这尘世中哪里能寻到真正的境界,试着追逐寒冷的溪流辨认飘落的花瓣。

逐句剖析

"百尺沧浪两岸沙":一百尺宽的青绿色溪水两岸是沙滩,

"肩舆徒涉步欹斜":乘肩舆徒步涉水脚步歪斜不稳。

"溪声犹带夜来雨":溪水声还带着昨夜雨水的气息,

"山色渐分云外霞":山间景色渐渐与云外的晚霞分辨开来。

"岸半断林开鸟道":岸边半腰的断林中开辟出鸟的通道,

# 半:四库本作畔。

"水边疏竹近人家":水边稀疏的竹子旁靠近着百姓家。

"尘埃何处寻真境":在这尘世中哪里能寻到真正的境界,

"试逐寒流认落花":试着追逐寒冷的溪流辨认飘落的花瓣。

# 逐:一作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渡横溪》是南宋诗人李弥逊创作的一首律诗。诗歌以渡横溪的经历为线索,描绘了雨后横溪两岸的山水景色,展现了行旅中的所见所感。写作上运用了通感等手法,首联写渡溪的场景,颔联描绘溪声山色,颈联展现岸畔景致,尾联融入哲理思考。作品体现了作者归隐后的心境,将自然景物与道家哲思相融合,是一首颇具韵味的山水诗作,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对真境的追寻,富有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李弥逊(1085?~1153),南宋文学家。字似之,号筠溪居士、筠溪翁、普现居士等,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进士,曾任户部侍郎等职。他主张抗金,反对与金议和,为秦桧所排斥,晚年归隐连江西山。其诗命意造句皆新鲜精巧。其词则风格豪放,多抒乱世之感慨,亦有婉秀之作。主要作品有《水调歌头·横山阁对月》《春日即事》。著有《筠溪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李弥逊因反对秦桧议和政策,于绍兴九年(1139年)辞官归隐,此诗作于其隐居福建连江西山时期,描绘了他隐居生活中渡横溪的所见所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介绍了雨后渡溪的经历与所见之景,描绘了溪水、山色、林鸟、竹舍等景致及渡溪的艰辛,体现了对自然的细致观察,营造了清新宁静的氛围,表达了对真境的探寻与对自然本真的感悟。

2. 写作手法

通感:“溪声犹带夜来雨,山色渐分云外霞”,将听觉上的溪声与时间上的“夜来雨”相联系,把视觉上的山色与云外霞的景象相结合,沟通了不同感官的感受。

3. 分段赏析

首联:“百尺沧浪两岸沙,肩舆徒涉步攲斜”。“百尺沧浪”以具体数字勾勒出溪水的壮阔,“沧浪”既写水色青碧,又暗合雨后溪水上涨的丰沛,两岸沙滩在水汽中泛着湿润的光泽,隐约可见足迹凌乱,暗示此前行人的往来。“肩舆徒涉”展现了两种渡溪方式:或乘肩舆被人抬行,或脱鞋赤脚涉水,而“步攲斜”细致描摹了动作的不稳——无论是抬轿者的脚步踉跄,还是徒步者在湿滑沙石上的摇晃,都让读者仿佛亲历渡溪时的颠簸,字里行间透着雨后行路的实际艰辛,也为全诗奠定了写实的基调。​颔联:“溪声犹带夜来雨,山色渐分云外霞”。“溪声犹带夜来雨”中,“犹带”二字极妙,既写溪水因夜雨而流量增大,奔涌声比平日更洪亮,又似能从水声中听出雨珠滴落的余韵,仿佛昨夜的雨还未完全散去。“山色渐分云外霞”则捕捉到黎明时分的光影变化:晨雾渐散,原本模糊的山影慢慢显露出青黛色的轮廓,而云外的霞光如颜料般慢慢晕染过来,给山尖镀上一层暖红,“渐分”二字细腻地写出天色由暗转明的过程,听觉里的雨痕与视觉上的霞光交织,构成一幅鲜活的雨后晨景图。​颈联:“岸半断林开鸟道,水边疏竹近人家”。“岸半断林”描绘了岸边山腰处的景象:或许是风雨摧折,或许是自然生长,几株树木断折后,枝干交错间恰好形成一道缝隙,成了“鸟道”——鸟儿正沿着这天然小径穿梭往来,平添几分生机。“水边疏竹”则写溪畔的竹子,不似密竹林的繁茂,而是三三两两斜倚水边,竹叶上还挂着雨珠,风过处轻轻摇曳。竹旁的“人家”虽未细写,却让人联想到柴门、篱院,甚至隐约的鸡鸣,自然景致与人间烟火相融,透着一股安宁闲适的气息,为后文的哲思铺垫了平和的氛围。​尾联:“尘埃何处寻真境,试逐寒流认落花”。“尘埃”二字暗指世俗的纷扰,或许是诗人厌倦的官场争斗,或许是人间的喧嚣,由此引出“何处寻真境”的叩问,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迷茫与向往。而“试逐寒流认落花”给出了答案:不必刻意寻觅,且跟着清冷的溪水前行,看那些被水流裹挟的落花——它们虽已凋零,却随清波自在漂荡,这自然的本真状态或许就是“真境”。诗人以“试逐”的动作,将抽象的思考化为具体的行为,在寒流与落花中,把对生命真谛的探寻融入自然,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罗必元《清凉寺竹》

下一篇:宋·李弥逊《群玉五咏·梅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