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àng
yuǎn
xíng
·
·
huā
guāng
zhào
yǎn
míng

朝代:唐作者:李煜浏览量:2
huā
guāng
zhào
yǎn
míng
zhū
fēi
cháng
zhèn
cháng
jiōng
hán
mèng
nán
chéng
xiāng
yān
lěng
tíng
tíng
liáo
yáng
yuè
líng
zhēn
chuán
xiāo
dàn
chuán
qíng
huáng
jīn
tái
xià
rán
jīng
zhēng
rén
guī
èr
máo
shēng

译文

碧色的台阶,花朵明艳,照亮眼睛,朱红色的门,整日长久地关闭着。残留的寒意即将离去,梦却难以做成,炉中的香烟清冷,独自袅袅升腾。辽阳的明月,秣陵的捣衣石,传递不了消息,只能传递情思。在黄金台下忽然惊醒,征人归来之日,头发已斑白。

逐句剖析

"碧砌花光照眼明":碧色的台阶,花朵明艳,照亮眼睛,

# 碧砌:碧玉一般的石阶。碧:一作玉。砌:石阶。

"朱扉长日镇长扃":朱红色的门,整日长久地关闭着。

# 镇长扃:老是关着。扃:从外或内关闭门户的门闩。此指关闭。,朱扉:红漆门。

"余寒欲去梦难成":残留的寒意即将离去,梦却难以做成,

# 余寒欲去梦难成:一作夜寒不去梦难成。

"炉香烟冷自亭亭":炉中的香烟清冷,独自袅袅升腾。

# 亭亭:耸立的样子。形容香炉。詹安泰先生认为“亭亭”是香烟袅袅上升的样子。“炉香的烟已经冷了,香烟还像独自袅袅上升着。这当然是一种幻觉,侍从经常不寝,焚香等待什么产生出来的一种境界”。可备一说。

"辽阳月":辽阳的明月,

# 辽阳:地名,在今辽宁省。此处用来指所系念的偏远地方。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

"秣陵砧":秣陵的捣衣石,

# 砧:捣衣石,又作捣衣声。,秣陵:即今江苏南京。

"不传消息但传情":传递不了消息,只能传递情思。

"黄金台下忽然惊":在黄金台下忽然惊醒,

# 黄金台:台,一作窗。黄金窗:窗户在晨曦的照临下如同黄金一般,故称。

"征人归日二毛生":征人归来之日,头发已斑白。

# 二毛:斑白的头发。《左传》记载,在泓水之战中,宋襄公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意思是说:君子人打仗不对人造成致命的伤害,不俘虏年迈的人。此后以“二毛”指代白发,或者引申为年迈之人。,征人:远戍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望远行·玉砌花光锦绣明》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中主李煜创作的一首词,一说的李璟写的。主题为怀念远人。上片描绘华屋中居人任凭美景流逝,独处锁扉,幽寒难梦;下片写因路途遥远,消息难通,夜月砧声更添相思之苦。词作运用渲染。用典等表现手法。全词生动形象且富有生活气息。它将思念之情表现得细腻深沉,展现了南唐词作善于抒情表意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著名词人

李煜(937~978),南唐国主,五代词人。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钟峰白莲居士,世称李后主,徐州(今属江苏)人。在位十余年,宋兵破金陵后出降,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后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多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多抒发亡国哀痛及囚徒生活的愁苦,情调极为感伤。其词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善于以白描手法直抒胸臆,在题材和意境上突破晚唐及“花间”以艳情为主的窠臼,使词从音乐的附庸变为抒情述怀的工具。《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等作品为世熟知。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属代言体。彼时词人于政治、人生层面皆感空虚、幻灭,故而借闺中思妇思念征夫之举来寄托心曲。至于其确切创作时间,现已难以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怀人题材的词。描绘了华屋中居人索居独处的寂寞生活,借良辰美景虚掷、夜深难梦以及夜月砧声等景象,表达了对远人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因音信难通、归期不定而生的相思之苦。

2. 写作手法

渲染:“玉砌花光锦绣明,朱扉长日镇长扃”,描绘花光绚丽,却以紧闭朱门渲染孤寂。“夜寒不去寝(梦)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借夜寒、冷烟渲染清冷压抑,凸显女子相思难眠。“辽阳月,秣陵砧”,借两地景象渲染空间阻隔与相思。“黄金台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生”,借典故与想象,烘托女子对征人未归及时光流逝的复杂情绪。用典:“黄金台下忽然惊”一句巧用“黄金台”的典故。黄金台是战国时期燕昭王所筑,为招揽天下贤才,燕昭王在台上放置千金。作者在此以黄金台指代朝廷求贤、重视人才之地。词中女子在思念征人时,因“黄金台”而忽然惊醒,这里作者巧妙使用典故中黄金台所象征的朝廷与征人的联系,暗示征人可能因建功立业而受到朝廷重用,却又迟迟未归。借此表达出女子对征人久未归的担忧,以及对两人相聚的期盼,同时也隐晦地反映出女子对征人仕途命运的牵挂与不安。

3. 分段赏析

上片:“玉砌花光锦绣明,朱扉长日镇长扃”,春日繁花似锦,可词中女子却紧闭朱门,对美景视若无睹。她似被愁绪缠身,春光再盛也难唤起兴致,独守空门,将明媚春色隔绝在外。到了夜晚,“夜寒不去寝(梦)难成”,白日的孤寂延续,思念愈发浓烈。夜的寒冷与寂静,让她难以入眠,脑海中全是远方之人。她就那样在思念里辗转反侧,直到曙光微露,才带着满心无奈睡去。“炉香烟冷自亭亭”,看似只是简单的场景渲染,实则精妙。燃了许久的香炉,余烬未消,青烟冷冷地独自袅袅升起,对她的烦乱心绪毫不理会。这与王维“大漠孤烟直”一样,在渲染意境上独具匠心,以冷烟烘托孤寂。下片:“辽阳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堪称绝妙。辽阳的明月下,出征之人或许正抬头凝望,思念着远方;秣陵的河畔,佳人正持砧捣衣。看似毫无关联的场景,却在词人笔下巧妙相连。明月与砧声,传递的不是军情,而是两人刻骨铭心的思念,跨越千里,触动彼此心灵。“黄金窗(台)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生”,黄金装饰的窗户暗示家庭境遇或许改变。但某天,思妇在午睡中猛然惊醒,她想到待征人归来,岁月已过,彼此容颜不再。她以己度人,这份真切的情感里,既有思念,也有对重逢的祈愿,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初读此词,能感受到那浓烈的深情,可归旨却难探寻。待反复品味,才发觉词里深藏着人生途中追求、盼望到幻灭的曲折历程。其间,弥漫着迟暮的喟叹,萦绕着虚幻的愁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髀里肉,鬓边毛,千秋同慨。

明戏曲家卓人月《古今词统》卷七

# 上阕写所处一面之情景。惟寒梦难成,醒眼无聊,但见炉烟之亭亭自袅,善写孤寂之境。其下辽阳、秣陵,始两面兼写。“传情”二字见闻砧对月,两地同怀。结句言忽见北客南来,雪窖远归,鬓丝都白,则行役之劳,与怀思之久,从可知矣。

近代词学家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篇中可能是表现一种意图不易实现,到实现时又怕过时限不能发生作用的一种矛盾曲折的心情。由于作者运用了映衬、联想、渲染种种的艺术手法,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就使得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使人感到的是反映生活的真实而不是抽象的概括。

现代词学家詹安泰《李璟李煜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萧远《观灯》

下一篇:唐·岑参《万里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