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n
shā
·
·
zhuǎn
zhú
piāo
péng
mèng
guī

朝代:五代作者:李煜浏览量:1
zhuǎn
zhú
piāo
péng
mèng
guī
xún
chén
chàng
rén
fēi
tiān
jiào
xīn
yuàn
shēn
wéi
dài
yuè
chí
tái
kōng
shì
shuǐ
yìn
huā
lóu
màn
xié
huī
dēng
lín
gèng
zhān

译文

世事变幻莫测,就像那飘动的蓬草,最终如梦一场,想要寻找往昔的旧痕,可已是物是人非,这就是天意吧,让我的内心所想与实际情况相反。我在池苑楼台,看着流水无情空自流淌,那高大楼阁的阴凉遮住了花草树木,眼前满是夕阳的余晖,登高望远,我禁不住泪流满面,任那泪水沾湿衣襟,就让他痛快地流个够吧。

逐句剖析

"转烛飘蓬一梦归":世事变幻莫测,就像那飘动的蓬草,最终如梦一场,

# 飘蓬:飘动的蓬草,这里比喻人世沧桑,飘泊不定。蓬,蓬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枯后根断,遇风飞旋,故又称飞蓬。,转烛:风吹烛火。这里用来比喻世事变幻莫测。

"欲寻陈迹怅人非":想要寻找往昔的旧痕,可已是物是人非,

# 怅:怅惘,不如意。,陈迹:过去事情遗留下来的痕迹。

"天教心愿与身违":这就是天意吧,让我的内心所想与实际情况相反。

# 教:让,令。

"待月池台空逝水":我在池苑楼台,看着流水无情空自流淌,

# 逝水:逝去的流水,常用来比喻已过去的时间或事情。,池台:池苑楼台。,待月:这里暗指夜深人静时情人私下约会。

"荫花楼阁漫斜晖":那高大楼阁的阴凉遮住了花草树木,眼前满是夕阳的余晖,

# 斜晖:傍晚的光辉。,漫:同“谩”,弥漫。,荫花:《全唐诗》中作“映花。荫,隐藏,遮挡。

"登临不惜更沾衣":登高望远,我禁不住泪流满面,任那泪水沾湿衣襟,就让他痛快地流个够吧。

# 沾:沾湿,浸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是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词,一作冯延巳所作的词。描绘了词人感觉自己如风中蜡烛、飘飞蓬草般漂泊,一场梦后仿佛回到过去,然而想要找寻旧时陈迹,却悲哀地发现人事已非。上天似乎总是让他的心愿无法实现。曾经待月的池台如今只有空自流逝的水,荫护花丛的楼阁徒然沐浴着斜晖。写作手法上,上阕叙事抒情,下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发对往昔的怀念及面对人事变迁的无奈与悲伤,展现其作为亡国之君的痛苦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著名词人

李煜(937~978),南唐国主,五代词人。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钟峰白莲居士,世称李后主,徐州(今属江苏)人。在位十余年,宋兵破金陵后出降,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后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多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多抒发亡国哀痛及囚徒生活的愁苦,情调极为感伤。其词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善于以白描手法直抒胸臆,在题材和意境上突破晚唐及“花间”以艳情为主的窠臼,使词从音乐的附庸变为抒情述怀的工具。《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等作品为世熟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感怀词。上阕以“转烛飘蓬一梦归”点明自己漂泊归来,“欲寻陈迹怅人非”抒发寻觅旧迹时对人事变迁的惆怅,“天教心愿与身违”直抒心愿难遂的无奈。下阕“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借景抒情,以池台逝水、楼阁斜晖烘托落寞,“登临不惜更沾衣”表达因内心痛苦而不惜泪湿衣裳,深刻体现词人的哀怨与感伤。

2. 写作手法

比喻:“转烛飘蓬”将自己的生活比作风中转动的蜡烛和飘飞的蓬草,形象地写出生活的漂泊不定、动荡不安,表达内心的无奈与迷茫。借景抒情:“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描绘曾经待月的池台如今只剩空流的逝水,荫花的楼阁笼罩在漫洒的斜晖之中,借这衰败、凄凉之景,抒发内心的落寞、惆怅之情,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直抒胸臆:“天教心愿与身违”,直接表明上天让自己的心愿与实际情况相违背,直白地抒发内心的无奈与痛苦,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词人的悲伤情绪。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起始便发出“人生如梦”的喟叹,将自身比作“转烛”“飘蓬”,深感人生如梦幻般飘忽不定,仿佛置身于虚幻之境。由于现实的残酷与无奈,词人竟期望长留梦中,只因或许唯有在梦境之中,方能重回故国,重温往昔的欢乐时光。然而,当试图寻觅过往的踪迹时,映入眼帘的却是物是人非的景象,徒增无限惆怅与遗憾。这般心愿难以达成、怅恨无法消散的状况,似乎皆由天意使然,词人只能在这孤寂凄苦的现实里,徒然发出无奈的叹息。上片的三句,每一句都饱含深沉的感慨,每一字都倾注着真挚的情感,始终将内心的怀念与残酷的现实相互对照,强烈的反差有力地烘托出作者内心愁恨难消、无可奈何的悲痛之情。​词的下片以写景开篇,借景抒发内心情感。“待月池台”既是词人眼前真实所见之景,更是其心中所向往的情境。词人的心宛如这“池台”,满怀“待月”的期待,可期盼终究落空,故而发出“空逝水”的叹息。一个“空”字,淋漓尽致地倾诉出作者满心的孤寂与凄凉。“荫花楼阁”同样是所见之景,或许亦是心中所怀之梦。然而,所有美好的景色在夕阳的斜照下,都呈现出一片惨淡凄伤的景象,这或许正是词人梦回归国时内心的真实写照。“登临”二字堪称全词的关键所在,一切的感伤或许皆因“登临”而起。词人登高远眺,思念故国,然而故国已不复存在,心中的怅恨无穷无尽,各种忧愁、烦闷纷纷涌上心头,最终不禁“泪沾衣”。而此处词人特意运用“不惜”二字,蕴含深意。它既真切地描绘出作者在亡国失家后必然产生的愁苦心境,又展现出作者悔恨自责、甘愿承受这如锥刺心之痛苦的复杂情感。所以,“登临”或许意味着已经“登临”,正在“登临”,但恐怕更多的是还要继续“登临”,即便痛苦不堪,也要坚持“登临”。作者复杂的心境通过这短短一句得以呈现,愈发显得婉转凄切,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前半部分笔法率直,如同日常交谈般质朴平实;后半部分则婉转曲折,恰似蜿蜒于林间的幽深小径。两种笔法巧妙组合,相互映衬。虽说词中的情感基调略显低沉,可字里行间皆是真情流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能深深触动读者的心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五代·和凝《薄命女》

下一篇:五代·冯延巳《虞美人·春山拂拂横秋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