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经纪载浩岁月":史书记载岁月漫长,
"天家妖祥互分别":天降下的吉凶征兆各有区分。
"所书薄蚀三十六":记载的三十六次日月蚀,
"独于黑夜泯无说":唯独在黑夜中的月食没有记载。
"岂以为阳义所崇":难道是因为崇尚阳气而可以忽略阴气,
"可略者阴辞遂轰":便略去阴象的记载。
"曩年月蚀无风雨":往昔月蚀无风雨相伴,
"风雨胡为为月设":为何今夜风雨专为月蚀而作。
"三百六旬惟此宵":三百六十天只有这一夜,
"羞使望舒颜面缺":不忍让月神望舒容颜残缺。
"第怪飞廉逞怒号":怪风神飞廉肆意怒吼,
"摆撼广寒枝欲折":摇撼着月宫的树枝几乎要折断。
"海涛助势卷地来":海涛助长声势席卷大地,
"万户千门一时撤":千家万户仓促避难。
"天目臲卼秦望摇":天目山与秦望山摇摇欲坠,
"奚问区区小丘垤":何况渺小的土丘。
"明朝揭日出虞渊":明朝朝阳自虞渊升起,
"疑是天工手亲挈":疑是天神亲手捧出光明。
"群阴散驳世清夷":阴霾消散世道清明,
"蛟螭那复为妖孽":蛟龙不再兴妖作乱。
"我欲作诗颂阳明":我欲作诗赞颂光明,
"文思久枯笔屡制":无奈文思枯竭笔难提。
"但愿合璧常光明":唯愿日月合璧永耀,
"年谷顺成风雨节":年成丰顺,风雨应时。
"中秋把酒对嫦娥":中秋举杯对月,
"处处团圆天下悦":愿天下团圆,四海同欢。
南宋诗人
卫宗武(?~1289),南宋诗人。字淇父,号九山,别号水北,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淳祐年间知常州,后罢归,闲居三十余载,以诗文自娱。曾于华亭组织真率会,邀约叶汝舟、陆鹏南等乡贤耆老诗酒唱和,月集游赏。宋亡,不仕。卫宗武的诗文多推重节义,气韵冲淡,有萧然自得之趣,宋亡后的诗作更显眷怀故国、慨叹兴亡的凄凉沉痛。清人辑有《秋声集》。
1. 分段赏析
“麟经纪载浩岁月,天家妖祥互分别。所书薄蚀三十六,独于黑夜泯无说”以“麟经”(《春秋》别称)起笔,借史书对天象的记载,引出“妖祥互分”的宏大命题。诗人质疑史书对日月蚀的记载为何“独於黑夜泯无说”,暗含对天象记录不完整的困惑。“妖祥”象征吉凶征兆,“薄蚀”代指自然异象,凸显天人感应的传统文化观。“岂以为阳义所崇,可略者阴辞遂轰。曩年月蚀无风雨,风雨胡为为月设”诗人诘问天道是否因“崇阳抑阴”而刻意忽略阴象的记载,并对比“曩年月蚀无风雨”的常态,突显今夜风雨与月蚀的异常关联。暗含对阴阳平衡的哲学思考,批评天道不公的潜在逻辑。“三百六旬惟此宵,羞使望舒颜面缺。第怪飞廉逞怒号,摆撼广寒枝欲折”以“三百六旬”(一年)强调月蚀之夜的独特性,“羞使望舒(月神)颜面缺”拟人化描写,赋予月亮人格尊严。后句借风神“飞廉”肆虐、摇撼月宫桂枝,渲染风雨交加的激烈场景。写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月神命运的关切。“海涛助势卷地来,万户千门一时撤。天目臲卼秦望摇,奚问区区小丘垤”由天象转向人间,海涛与狂风席卷千家万户,连名山“天目”“秦望”亦摇摇欲坠,反讽“小丘垤”(微小土丘)的渺小无力,暗指世事动荡中个体命运的脆弱。“明朝揭日出虞渊,疑是天工手亲挈。群阴散驳世清夷,蛟螭那复为妖孽”以“揭日”拟人化赞美自然复苏,象征希望重生。风雨后朝阳升起,诗人将光明归功于“天工手挈”,并预言阴霾消散、蛟龙潜迹。达对世道清平的期许,呼应儒家“天人合一”理想。“我欲作诗颂阳明,文思久枯笔屡制。但愿合璧常光明,年谷顺成风雨节。中秋把酒对嫦娥,处处团圆天下悦”由景及情,诗人欲赋诗赞颂光明却“文思久枯”,转而祈愿“合璧常光明”(日月同辉)与“风雨应时”,最终以中秋团圆之景收束,寄托天下大同的愿景。“合璧”喻政治清明,“团圆”喻社会和谐,体现士大夫的济世情怀与诗意理想。
下一篇:宋·卫宗武《伐墓松》